目前,中美人文交流正在逐步恢复中。中国欢迎美国学生以留学、暑期访学等形式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一些中国高校推出了美国学生访华团的英文日程,也希望了解当代美国学生在短期来华期间究竟应该体验什么。笔者认为,美国青年来中国看什么,的确是一个新的问题。
面对在高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美国新一代年轻人,中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应该逐渐走出过度注重单向泛泛传播传统文化的模式,转为加强互动性、注重传统元素和现代传播技术的结合,并且更多展示中国的高科技成就及其社会应用,同时讲述中国的世界观。整体而言,中美当下的青年人文交流需要更加注重互动性、当代性和科技性。
当然,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而中国哲学在美国也一直是一些汉学家毕生研究、译介、注释、讲授的志业。笔者曾经参加过2017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 “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哲学范式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1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并分别发表论文,其间也和美国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万百安(Bryan Van Norden)有过面对面交流。
笔者认为,对于美国青年来华访问团,可以考虑安排具有一定深度的、对中国哲学核心价值和主要概念的英文介绍、阐释。根据多年在美国教授中国古代史的经历,笔者发现,美国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流派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每次都会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组,在阅读英译原典和听取讲座后进行模拟辩论。辩论中,每个组的学生都要试图用自己派别的思想和主张说服其他人,这是在当代美国课堂尽量还原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场景。每一次这样做,课堂气氛都十分活跃,美国学生们也因此深入认识和理解了先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