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意蕴

2024-04-16 07:2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意蕴

2024年04月16日 07:29   来源:深圳特区报   辛鸣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创新,更是对当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创新。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意蕴,对于我们顺应新时代科技进步引领世界大变局,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不仅在于“新”,更在于“质”。是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甚至全然不同的一种新生产力形态。这样的新生产力形态将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更加主动、更加自信。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提出的新概念新论断。一经提出迅速在中国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并且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和政策指向。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创新,更是对当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创新。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意蕴,对于我们顺应新时代科技进步引领世界大变局,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1

  顺应21世纪科技革命的深刻洞察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呈现出崭新形态。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讲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基本形态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使得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大飞跃。因此,以前瞻性、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新质生产力以自立自强为保障。科技创新的经济模式和理想状态是广泛而深入、通畅而便捷的全球性合作,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这样的交流合作往往是有限的、不稳定的甚至不可能的。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社会在芯片及其他高科技领域“卡脖子”就是印证。习近平总书记以互联网企业为例指出,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超前部署、集中攻关,搞出“杀手锏”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科技水平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当然,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而是更加坚持开放创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进步。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灵魂。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会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纲要,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遵循技术规律,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要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

  2

  引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清醒研判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世界大变局最鲜明的特点是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20世纪以来的世界基本格局是以美国及其盟国主导的“中心—边缘”霸权格局,在整体上形成绝对垄断地位、压倒性优势,以至于其他上百个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往往处于被动乃至依附状态。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的地位开始走弱。虽然绝对力量对比还是发达国家强,但是综合考量或者用经济学一个概念,新兴国家力量的边际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很多守成国家,世界力量发展格局不再是一边倒,开始呈现出相对均衡的态势,甚至东升西降的态势越来越明显。现在越演越烈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充分说明既有的世界秩序与世界格局越来越难以为继。

  推动世界变革背后的力量是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带来社会形态的变化。手推磨造就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蒸汽磨产生以工业为主的社会形态。对生产力形态的掌握与运用将重塑世界经济结构、经济格局乃至政治版图,深刻影响着各国力量的消长兴衰。21世纪以前的世界是西方国家利用对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掌握而主导世界。那么21世纪哪个国家在以数字化、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方面拔得头筹,将会直接奠定在世界百年变局中的主导地位。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口结构和发展态势,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2020年,我国科技工作者总数达9100万人,全时研发人员总量3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工程师数量占全球的1/4。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9.3%。这一指标稳居世界前列。所有这一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赢得大国间竞争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自觉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想当然,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发展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起来前”到 “发展起来后”,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发展阶段对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经济低迷乏力背景下对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基本形态的生产力。坚持新发展理念,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切实推动科技创新从研发向产业、企业转化,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舞台,新质生产力就会从理论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任务刻不容缓。现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要在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换。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道路。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我们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主体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形成创新驱动为主、扩大内需为主、现代产业为主的发展新格局。

  转变发展方式必然要求与传统发展方式彻底决裂,决不能让传统发展方式继续消耗发展资源,挤占发展空间。但是不要把传统发展方式与传统产业简单画等号。新的发展方式必然要以新产业为中心、为支点,但是培育新产业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产业,也不能完全否定传统产业,而是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进而提升我国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所以,不论是新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4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走出了一条新道路,更创造了一种新文明。新道路、新文明同样需要新生产力形态的支持、保障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不仅在于“新”,更在于“质”。是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甚至全然不同的一种新生产力形态。这样的新生产力形态将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更加主动、更加自信。

  新质生产力保障发展权利的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把共同富裕作为内在要求,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实现现代化;把共建共享共赢作为基本理念,致力于世界各国都能搭乘中国式现代化的“顺风车”。这不仅是社会制度优越性使然,新质生产力的新空间、新资源、新动能更是提供了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现代化以征服自然程度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背后同样是传统生产力的制约,把劳动对象置于发展主体的对立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西方文明困境,实现在生产力充分发达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主体的现实解放。人作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要素。新质生产力水平依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又反过来推动劳动者在本质意义上的解放。传统生产力背景下的现代化把手段异化为目的,什么是人最可宝贵的,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自我的实现等等本来极其鲜活丰富的内涵,被固化在狭隘的资本逻辑下而“心为物役”。建立在新质生产力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旨归,为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创造出丰富的现实物质条件。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