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连接巨大投资和全新消费,服务生产和生活两端,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新基建”的重要性,彰显了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赋予企业改革创新的机遇与红利。
智能提升 加速新旧动能转化
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工业互联网的支撑;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提升需要物联网、大数据等的支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正在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的发展基础。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直接推进了通信网络设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还将拉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及智慧能源等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促进产业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并对传统产业的全产业链和生态系统进行重构。比如合肥经开区,为加速新旧动能持续转换,该区加快发展“新基建”,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安徽省首个5G基站落户该区,并建成5G基站566个,先后完成新桥机场、启迪科技园、江汽等应用区域和场景网络覆盖。今年1月至4月,合肥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5.3%。
经过多年发展,传统基建的边际效用和收益在递减。而新型基建以技术创新为底色,通过增强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改造,拓展传统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范围并优化作用机制,提高传统基础设施的边际报酬或降低其边际报酬递减的速度,从而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带动经济的中长期健康发展。
2019年6月23日,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的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建设现场。由中国主导的这一大型国际科学合作项目预计于2021年全面建成。(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扩大投资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基建”瞄准的是未来重要技术进步的领域,它也是推动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孕育着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而目前这些新动能发展所依托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因此,要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轮扩大投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介绍,未来5年5G商用会带动移动数据、信息服务消费、终端消费等达到8万亿元的规模,预计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根据相关机构测算,2020年,我国5G投资规模将近3000亿元,特高压投资规模超600亿元,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充电桩投资规模100亿元,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约1000亿元,人工智能投资规模约350亿元。
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医疗服务、科研攻关、在线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新基建”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可以说,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短期来看,有利于对冲疫情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助力稳投资、稳增长,满足数字经济的需求;从长远来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消费习惯将会延续下去,形成对新基建的强烈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科学布局 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贵州、宁夏等西部省份数字经济增速近年来名列前茅,充分说明欠发达地区可以抓住发展契机,超前谋划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升级。日前,重庆22个新基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涵盖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总投资815亿元。多地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基建投资方面也更加偏向新基建领域,“新基建”成为各地两会热词。
相比于传统基础设施对土地、资源要素的需求,新型基础设施更加着力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资本及人才等高级要素的投入。传统意义上的“补短板”,更多是面向过去,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和弱项,主要目标是补齐发展的短板。而“新基建”则主要是面向未来,补产业基础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新兴产业的短板,更多侧重前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主要目标是支撑和引领未来产业升级。
因此,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把握地区发展机遇,尤其是对于传统基建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新基建”将与传统基建一起发力补短板,并在充分考虑东西部资源需求和供给量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布局,为缩小东西部差距提供强大动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新型基建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路径
“新基建”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