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打好“组合拳” 聚力“稳就业”

2020年04月01日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就业,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经过艰苦努力,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做好“六稳”工作,稳就业居于首位。只有进一步做好稳就业这篇大文章,更好地推动就业工作、助力各类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经营,才能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3月23日,连云港市神特新材料公司车间生产线上的工人正在忙碌地工作着。(图片来源:东方IC)

  帮助企业减负稳岗

  稳就业的关键是稳企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人社部等部门明确阶段性减免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住建部等部门明确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人民银行等部门要求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各部门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强化社保、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有效缓解企业稳岗压力和现金流紧张等问题,为稳就业蓄积源头活水。

  据统计,2月份为企业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共1239亿元,预计2月至6月减免额度将超过5000亿元;已有146万户企业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金额达222亿元,共惠及4951万职工……帮助企业减负稳岗的措施逐步落实见效。虽然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随着市场需求回升,经济增长逐渐恢复,劳动力需求也将陆续恢复,就业形势将逐步改善。

  截至3月15日,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25亿户,其中企业3905万户,个体工商户835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19万户。未来,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改善市场准入便利程度,提高监管效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同时,继续推动各项助企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简化办事手续,加快推动“一网通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月27日,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社局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返岗复工包车护送服务,解决了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出行难的问题。(图片来源:东方IC)

  在重点群体上发力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2019年总量已达2.9亿人,其中有1.7亿人外出务工。农民工中,一线普工多,灵活就业多,受疫情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精准发力最为重要。在保障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方面,各地已协助近万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40万人,通过专车专列包机等方式,累计运送农民工超过469万人;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人社部出台了支持返岗复工、帮助招聘录用、动员投身农业解决、鼓励重大项目吸纳、扶持创业带动、开发公岗安置等举措……目前,已有1亿农民工外出务工,占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的80%。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往年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压力不小。为此,教育部将加大力度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到技术开发、内容付费等新就业形态,到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就业。同时,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生,国家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国有企业要连续两年扩大招聘毕业生规模。人社部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启动后仅4天,就有98万家企业提供了593万多个岗位。

  此外,还要发挥“双创”的积极作用,更多采取市场化手段促进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各地通过出台延长创业贷款贴息期限政策,加大对创业载体奖补力度等措施,引导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创业投资基金,对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无论是为“无形之手”松绑,还是给“有形之手”加力,只有更精细化的管理、更科学的决策,才能更好地发挥“双创”对就业的支撑作用。

图为外卖和快递无接触的分发点。(图片来源:东方IC)

  挖掘更多就业潜力

  今年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滑较多,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仍实现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的生产指数增长3.8%。对于稳就业来说,不光要稳住存量,也要拓展增量;不光要稳住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也要善于从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疫情期间,各地区各部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促进线上问诊、云办公、在线授课、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快速发展。

  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大数据、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云办公、健康码、在线教育等越来越被广泛地接受。无论是数字经济、康养产业迎来发展契机,成为吸纳更多就业的“海绵”,还是一些企业实施“共享员工”模式,通过借调待岗员工整合人力资源,这些新思路在稳就业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未来,有关部门应该为企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提供便利,在产业发展中扩大就业,不只“应急”,还要推动“升级”。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优势,在养老、托育、家政、乡村旅游、家电回收等社会服务领域探索新模式,以培育更多的就业新增长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年巍)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农民兄弟有活儿干有钱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更足

     亟需出台有效措施保用工稳就业

(责任编辑:李焱)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打好“组合拳” 聚力“稳就业”

2020-04-01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