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快递业已恢复正常产能四成以上,快递小哥成复工复产“先行者”

2020年02月19日 10:32   来源:国家邮政局   

  记者今日从国家邮政局获悉,快递业已经恢复正常产能4成以上。2月17日,全国快件揽收量1.12亿件,达到正常业务量的6成,投递量超过8000万件,超过正常业务量的4成。快递小哥复工到岗人员超过200万人。

  为了全力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运输寄递保障工作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对寄递服务的需求,国家邮政局要求快递企业尽快复工,并提出“四个确保”即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党报党刊投递渠道畅通、确保武汉等地群众基本生活物资寄递服务渠道畅通、确保国内国际抗“疫”物资运输寄递“绿色通道”畅通为目标,以“三个优先”即优先做好邮政服务政务寄递工作、优先处理平台已产生订单的寄递需求、优先包容新业态发展满足老百姓特殊需要为重点,以“一个梯度推进”即分阶段梯次确定快递企业恢复生产目标为路径的工作部署。

  在国家邮政局的组织下,2月10日,各主要快递企业实现全面复工复产。中国邮政、顺丰、京东物流、“三通一达”、百世、德邦、苏宁物流等企业一方面积极统筹调配防疫物资,设立防疫专项基金,保障返岗员工的安全防护。另一方面,积极做好运营模式的调整和资源的整合优化,保障服务网络的科学有序恢复。以中国邮政为例,截至2月16日,全国邮政开业网点4.8万个,开业率85%;营业复工人员22.3万人,复工率86%。寄递处理人员到岗3.2万余人,到岗率80%;投递人员19.9万人,到岗率82%。

  重庆、浙江、山东、天津、内蒙古、黑龙江、四川、广西、江苏、陕西、江西、海南等12省(区、市)的疫情防控指挥部门也先后下发通知,在加快推动快递企业复产复工的基础上,制订了更加详细的保障措施,以打通寄递网络“民生通道”,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在浙江金华,邮政、快递行业复工复产以来,已经累计发出快件4809.7万件,发件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居第一位。截至2月17日,已经有包括浙中转运中心在内的89家邮政快递企业复工复产,整体复工率为87%。

  中国联通大数据公司依托13.5亿条手机信令日志数据和103亿条互联网日志数据分析得出:近两周以来,快递人员已成了复工复产的“先行者”。

  此外,截至2月17日,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承运、寄递疫情防控物资累计21601吨、包裹8770.4万件,发运车辆7340辆次,货运航班204架次。

  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邮政业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和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疫情有效防控,一手抓科学有序复产,继续发挥好邮政体系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系统的作用,为“六稳”作出行业贡献。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快递过度包装要靠立规来破解    2016年11月15日
  • ·制定绿色标准 规范快递过度包装    2016年10月25日
  • ·快递包装回收不能始终无解    2018年11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