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补习热降温也要从需求端发力

2019年04月29日 07:42   来源:红网   周东飞

  据半月谈报道,今年2月份以来,全国各地分批次公示了当地的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由于培训需求仍旧旺盛,有资质尤其是被列入“白名单”的机构招生价格出现了普涨。对此,“经营者理直气壮,教育部门束手无策,家长们欲哭无泪” 。

  应该说,培训机构的涨价正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大规模的整治取缔行动,让一些不合格培训机构退出了培训市场。教育系统内部对教师课外办班等行为的严厉约束,在客观上进一步减少了补习资源的供给。在供需这架天平上,供给大幅度减少,自然刺激了培训机构趁机涨价的冲动。当然,这其中也有严格要求之下成本上升的影响。

  培训价格普涨是一种客观结果,并不表明这样一种结果就具备合理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最终的目的在于为孩子们真正减负。如果治理不仅没有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反而因此增加了家长们的经济负担,这显然与治理的目标背道而驰。需要看到的是,所谓培训价格的普涨,应该只是治理行动中的一个阶段性症状。就像喝了汤药之后会发热出汗,度过了这个阶段,人的元气就会慢慢恢复过来。

  一方面,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行动要抱持必要的信心,一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治理的策略加以完善和改进。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导致培训价格普涨,这种现象其实是在提示,减负行动不能只从供给端下药,也要同步在需求端发力。对于校外培训的合理需求降低了,即便是培训资源不像之前那样“繁荣丰富”,新的平衡也会自然实现,真正有需求的家长们也不至于因为涨价而“欲哭无泪”。

  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是提供教育资源的主渠道,上培训班只是少数“吃不饱”“跟不上”的学生的非常规需求。如果全体或绝大部分学生都争抢着去校外机构培训,这一定是病态和不正常的。补习热有着比较复杂的成因,比如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过度竞争、少数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极个别学校和教师的“里应外合”等等。其中,家长的从众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是时候放弃对补习的迷信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多彩的童年,肯定远远好于把他们关进永无尽头的补习班。对家长来说,应该更加着眼孩子的长远幸福,不要被那些煽动焦虑情绪的忽悠牵着鼻子走。当然,家长的信心也要靠学校教育的真正给力来作为支撑。试想,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地提升能力和素质,大多数家长一定乐意拒绝将孩子送往各种培训班。

  提高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立门槛、规范办班行为,这样的“堵”对于治理此前种种乱象而言是必须的。不过,仅仅靠“堵”是不行的。着眼于需求端,还应当加大“疏”的力度。通过提高校内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等措施,减少家长和孩子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疏”的路途更加遥远。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