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获救不能只靠运气

2019年03月28日 08:31   来源:燕赵晚报   张淳艺

  3月25日晚上,一名中年男子在北京东单体育馆打篮球时发生猝死,恰巧隔壁的羽毛球馆有6位协和医生在打球。得知消息后,6名协和医生飞奔到患者身边,趴在地上开展了半小时的现场急救。此后急救车将患者送到就近的同仁医院,到医院半小时后患者苏醒。(3月27日《北京青年报》)

  协和医院官方微博发布这个惊心动魄的急救故事后,网友纷纷感慨“患者太幸运了”。的确,发生心脏骤停时,附近正好有国内顶级医院的医生,及时开展了心脏复苏;所处的体育馆正好配备有自动除颤仪(AED),经过两次除颤恢复了自主心率。不过,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样的“幸运”是难以复制的。

  据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54.4万,其中超过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院外抢救成功率不到1%。心源性猝死急救素有“黄金4分钟”之说,如果在4分钟以内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其生存的希望可以达到50%以上。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将下降10%。在生活中,由于急救常识缺乏,很多患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急救,等到救护车赶来已是回天乏力。

  前不久,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谈到,“院外心脏骤停急救靠四个字——会、敢、近、全。”可以说,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敢”的问题。目前,主要应该在“会”和“全”上面下功夫,重点解决不会急救、设备缺位等问题。

  在发达国家,掌握急救技术成为很多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德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高达80%,法国为40%,而我国仅有不到1%。即使是一些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公众,由于没有在随后的时间进行复训,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同样面临不会救的尴尬。此外,自动除颤仪(AED)被称为“救命神器”,如能在一两分钟内对心跳骤停的患者给予电击除颤,急救成功率高达90%。自21世纪开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配置和推广使用AED,美国达到317台/10万人,日本达到235台/10万人。我国目前只有0.2台/10万人,配置数量和覆盖公共场所面极小,且往往沦为摆设。

  协和医生球场抢救猝死男子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将其与之前的协和护士在东单抢救猝死路人、协和医学生在东单游泳馆抢救溺水者等事件联系起来,调侃“东单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区域”。事实上,心肺复苏和自动除颤仪使用并非高精尖技术,普通人通过培训照样可以掌握。值得欣慰的是,央视《新闻1+1》的调查中,94%的网友表示愿意学习相关急救技能。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急救知识普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有关部门应将急救培训和公共场所AED配置纳入医疗布局规划,通过把急救常识列入学校课程、开展急救知识公益讲座、将AED配置与星级酒店、景区评选挂钩等途径,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和急救设备配置率,让更多人敢救、会救、能救。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