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要克服历史“惯性”

2019年03月22日 07:38   来源:长江日报   杨京

  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会逐渐形成历史“惯性”,各级各部门在办事思路、风格上也会出现某种“定势”。历史深厚的城市,惯性往往更强大。在这种惯性的作用下,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得以维持,涵养出一个城市的气质;但当城市面临进一步突破时,这种惯性也常常成为发展的桎梏,阻碍城市的蜕变与新生。

  2018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国内22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在此次评价中,北京和上海综合排名位列全国前两位。近些年来,两座城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举措,备受关注。

  京沪两地的经验值得研究。从历史渊源看,这两座城市在营商环境上,并非一直都名列前茅。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谈到商业气氛浓厚的城市,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两座城市。北京长期以来都是全国政治中心,商业传统并不算深厚,营商环境并非其强项。上海给人的印象是喜好“高大上”,排斥外地人。马云曾有言:“彼时的北京,人们更追捧国有企业。在上海,跨国公司更受青睐。”还是创业时期的阿里,曾想把总部搬迁到上海,最后铩羽而归,选择了落户杭州。上海变得“低调”,在营商环境上急追直上,这是近几年的现象。

  每一座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盲目照搬照套当然不可取。但北京、上海的改变,在营商环境上突飞猛进,成为全国营商环境的样本城市,这本身足以说明优化营商环境要克服历史“惯性”。

  时代在变,机遇在变,各个城市的自我定位、发展思路都在变。克服历史“惯性”,不能抱着过去的老黄历,更不能在机遇面前、危机面前不为所动。营商环境的竞争面前,谁都不敢“吃老本”。阿里、腾讯曾争先恐后投入上海怀抱,今天的上海则一直在反思错失互联网第一波浪潮,开始发力于“后互联网时代”。上海的家底厚,却危机意识大增,这是当前城市竞争势头的写照。

  克服历史“惯性”,要相信城市环境的改变,已经不能靠自然的时间累积,必须主动积极作为。北京在服务企业上苦练“内功”,政府从等着“上菜”变成主动“端菜”;上海全力打造“店小二”政务服务品牌,以“来的都是客”的心态,放下身段主动充当起了跑腿者的角色。下定决心,积极作为,看似根深蒂固的城市发展惯性、旧有的心态和积习,说变就变了。

  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会逐渐形成历史“惯性”,各级各部门在办事思路、风格上也会出现某种“定势”。历史深厚的城市,惯性往往更强大。在这种惯性的作用下,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得以维持,涵养出一个城市的气质;但当城市面临进一步突破时,这种惯性也常常成为发展的桎梏,阻碍城市的蜕变与新生。

  不可否认,武汉也有自己的历史“惯性”。我们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首先自己就要让过去的眼光彻底蜕变。武汉要让营商环境冲刺全国前列,某种程度上是要重塑城市文化,这一过程不轻松;但正如北京和上海所经历的转变,这一过程也绝不漫长,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决心和志向。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