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不能搞摊派

2018年11月16日 07:13   来源:深圳特区报   

  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问责已成为约束权力责任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问责或多或少正在走样。有媒体调查发现,有的地方简单以问责数量衡量整治效果,有的部门为了凑数只好挖空心思“泛化问责”,最终造成基层干部“躺枪”,影响极坏。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涂启智(广东深圳 职员):凑数式问责罔顾实际情况,完全是为了问责而问责,会遮蔽真问题,让基层干部陷入风声鹤唳的莫名惊恐之中。要消除凑数式问责现象,从上到下都要摒弃片面的“规模数量政绩观”,问责必须实事求是,既不搞无中生有,也不搞小题大做。当问责考核指挥棒彰显科学唯实精神,凑数式问责才会销声匿迹。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凑数式问责不是真正的问责,而是一种“滥罚”,其并不是基于党纪国法和客观事实公允地展开,而是充斥着主观性和随意性。许多被问责对象动辄得咎,成了官僚主义的牺牲品。特别是在有些地方或单位党同伐异的歪风邪气下,凑数式问责还可能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

  走样的问责,或是拿鸡毛蒜皮的小事发难,或是拿莫须有的罪名开刀,此类荒唐的做法大大消解了问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最终受伤的只能是资历尚浅、没有背景的基层干部。对于凑数式问责更应问责,唯有如此才能净化风气,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

  戴先任(湖南常德 职员):凑数式问责,让问责泛化、虚化,使问责“利剑”一顿乱舞,容易“乱剑伤人”造成误伤,真正该问责的却没被问责。凑数式问责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形象,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动力,也容易助长官官相护的风气。此类乱问责跟不问责一样,影响都很恶劣。如果说不问责是“消极作恶”,那么凑数式问责则是“积极作恶”。

  问责不能搞摊派,不能搞数量指标,而要建立健全问责标准,确保实现精准问责。同时,还要引入社会监督,问责过程要做到公开透明。而不管是凑数式乱问责,还是不作为不问责,都必须被问责。如此,才能避免问责“利剑”的“杀伤力”用错了地方。(整理:姚龙华)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