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升级的支撑点

2018年08月27日 13:49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刘红梅   杨万春 

  [摘 要]  次级中心城市升级最根本的是要有强力的产业集聚支撑。从根本上考察,实施产业集聚是由次级中心城市特点和城市发展规律决定的。否则一定会出现“只见高楼不见人”现象。产业集聚可以形成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打造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高级产业组织形态,也是实现产业扩张发展,为次级中心城市升级提供能量的有效组织形式。抓住次级中心城市升级的产业集聚对策:一是强调本地区优势产业与辐射地区的优势产业对接。二是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实施“围点集群”的方式。三是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城市升级。

  [关键词]  次级中心城市;产业集聚;京津冀; 济南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级中心城市,是指处于省辖市城市群中具有本区域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近300个省辖市中的主要城市将有一批升级为大城市。这类城市升级的必然性,升级的支撑点以及如何升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德州是京津、济南辐射下的鲁西北城市群中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城市,在区域性次级中心城市的升级中有其代表性。

  一、德州的区位、城市定位和发展优势决定德州城市升级的必然性

  (一)德州市地理区位决定其城市升级的必然升级

  德州市的地理区位:一是处于山东“济南城市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之间的联结点城市。德州拥有“北部协同区”推动、“南部城市圈”牵引发展的区位优势,这是德州周边同类城市如聊城、滨州、淄博以及河北沧州所没有的优势。二是德州为环渤海圈近海内陆地区,有可能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三是德州为鲁西北和冀东南重要的交通发达城市,理应努力创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德州的三大区位与条件,决定了把德州打造成为鲁西北与冀东南的经济增长极的必然性。因为如此,国务院要求“德州未来城市发展,主要向东南发展,可适度向北发展,必要时应突破行政界限影响,扩大城市发展规模。”[1]可见,区位特点赋予德州在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位置,并要求在一定的时期内实现向大城市升级就是必然现象。

  (二)德州城市发展的定位要求城市必然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不仅取决于城市的地理区位或者区域的状态,而且还取决于由这种状态所决定的城市发展定位,即,从宏观层面上形成的城市发展的定位与定向。定位的准确程度与发展程度呈正方向变化。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以后,提出总部在北京,基地在德州,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德州,勾勒出了德州和京津地区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关系。“京津冀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德州要建设成京津南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高素质劳动力培训基地四个基地。建成京津南部宜居的生态城市,承接以新能源、新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转移城市,以发达的高铁高速路网为优势的交通枢纽城市。这“一区四个基地”和“三大功能城市”,就是德州未来城市升级的“定性”与“定向”。

  但是,由于德州为传统的农业市,工业基础薄弱,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结构,无论是城市发展规模还是城市人口数量,都离“四大基地,三大功能”的发展定位相去甚远而需要加快升级。资料显示,德州“2016年,GDP为 2932.99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2%。”[2]在全省还处于中下位次。这样的经济总量怎么可能快速推动德州城市升级?必须首先集聚优势产业,实现产业支撑下的城市提速发展,并与周边地区产生有差异,有带领的动态平衡发展,实现“扩散效应和回波(集聚)效应”。

  (三)凭借德州的“三重叠加”优势实现城市升级具有可能性

  德州加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以后,已经被实践证明硕果累累。“2016年,德州京津冀区域新签约亿元项目就已达197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09个。”[3]而德州市融入“济南都市圈”的发展机遇却和北接“京津冀”所获得的发展机遇不同:一方面,北接“京津冀”,德州市获得的是企业承接与生产要素的分流机遇,另一方面,加入“济南都市圈”,德州将获得城市圈统一规划后的城市互动与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这就形成了德州发展的叠加机遇。如果把这种叠加机遇再与德州本地区主导产业中处于优势的产业有机结合,这就形成了“三重叠加”优势——德州城市升级的外在凭借力量。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优势都是有差异的相对优势。而区域的优势组合往往强调有差异的“资源禀赋”。[4]如果是相对优势的多种组合必将产生“多赢的扩张效应”:第一,德州北接“京津冀”的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优势,将带来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向德州的流动。第二,德州融入“济南城市圈”,已经处于山东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新的增长极位置。在城市圈的统一规划中,将会获得发展具体政策支持。第三,德州重新划定了“6+1”主导产业体系并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优势产业集聚区相结合,形成优势产业多核并存。

  要把“三重叠加”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最基本的就是夯实德州次级中心城市升级的产业集聚基础。

  二、 推进产业集聚是次级中心城市升级的基础

  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次级城市升级中,因为一些地区关注“撤县设区”相对较多,关注“产业集聚”相对较少,所以还存在着“空城”、“鬼城”现象。从我国城市发展的视角考察,凡是城市发展比较好的次级中心城市,都有明显的产业集聚支撑。在这种大背景下,次级中心城市升级,应强调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这样两大规律,从增强次级中心城市升级的“经济承载力”(城市资源结构与总量、经济结构与总量)切入,否则,城市升级就只有外延的扩展,没有内涵的提升,只有一时的轰轰烈烈,没有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体现在城市产业发展促进城市规模扩大的相辅相成关系上。遵循城市产业发展规律,就是狠抓在产业结构优化基础上的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5]产业集聚的特点是生产要素的转移,实现不同地区同一企业生产要素融合的过程。产业集聚不是经济形式本身,而是一个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扩大产出的动态过程。

  次级中心城市之所以要加大力度实施产业集聚,这是因为:

  第一,实施产业集聚是由次级中心城市特点决定的。从全国考察,作为一定区域的次级中心城市,表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总量、产业与城市规模、辐射作用都很小。所以,次级中心城市升级的基础应该是产业的发展和强调产业集聚。集聚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也就是发达地区有资本实力和有影响力的企业因为经营成本与市场因素,选择了新的生产地区,这就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向新的生产地区汇聚。这样的集聚将使有密切联系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无论在生产上,管理上,技术上,信息上,市场上都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共享、融合与合作。在我国,这种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模式,表现为我国生产要素从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的梯度转移,又表现为发达地区(国外)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国内)流动。从德州地区的实际考察,就是积极承接由“京津冀”和“济南都市圈”转移过来的产业,实施产业集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这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具有很大不同。

  第二,实施产业集聚是由城市发展规律决定的。城市化与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是城市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如,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产业革命要求生产集中地、大规模地进行。这就必然引起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集中必然引起人口与市场的集中,这就是城市的发展。“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非常缓慢的,到1800年时,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每50年翻番的速度增长。”[6]产业集聚是产业集中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并形成大规模的服务系统和市场系统,必然推动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扩大,而城市规模的扩张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这是一条规律。可以说,没有城市产业集聚,就没有城市的扩张性推进。

  第三,实施产业集聚可以产生“溢出效应”。产业集聚,从其内在机理上分析,这样的经济可以实现同一产业之间的经济影响和渗透,很容易形成“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一些产业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相互间的共性和竞争互补性特征而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在地理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体。”[7]通过相互间知识的、技术的、信息的“溢出效应”使得要素(知识、技术、信息)共享而提升经济效益,增强经济竞争力。

  第四,实施产业集聚是德州经济发展实践的有益尝试。德州市在城市升级中已经关注到产业抱团发展对城市升级的重要。近几年来,他们盯住产业集聚,经济效果明显。他们通过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新能源小型电动车产业集聚。“2015年,德州成立小型电动车产业联盟,吸纳50余家相关企业参与,为增进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供了良好平台。 2016年正式出台小型电动车产业联盟标准。目前,该产业的生产总产量可占到全省产量的1/3。2017年德州市新能源汽车行业捷报频传,3月,德州市作出中心城区再增加300辆新能源公交车的决定。6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再进一步,续航里程可达180千米的奇瑞小蚂蚁新能源汽车在齐河正式下线。7月,山东丽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家拥有新能源专用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8]

  无论从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特点、城市发展规律、产业集聚内在机理上考察,还是从德州实践上分析,其结论就是,产业集聚是推动产业扩张的基础,更是为城市升级提供能量的基础。

  三、打造产业集群是产业扩张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

  (一)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高级产业形态

  与产业集聚不同的是,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9]产业集群关注的是关联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式的合作,其实质就是产业实现纵向一体化的群体。产业集聚是特定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产业集群是特定的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组织形态。这要从产业集群的特征上分析:

  产业集群的特征,目前尚无统一概括,但是,其特征至少应该有三点:(1)集中性。企业的集中摆放不仅是产业集聚的基础,更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基础。而这样的集中可以使企业之间产生实质性的合作。(2)组织性。在政府的参与下,集聚后的各个企业或企业集团因为专业化分工可形成“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这样的产业链又因为地理上的紧密连接,使他们的经济合作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特点。(3)创新性。集聚和集中后的企业,已经形成或者没有形成产业链的各类企业之间,必将产生各企业之间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的交易与交流,很容易捕捉共同发展的创新点。产业集群的三大特征说明,产业集群是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财税链交织融合的有效载体,更意味着在其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抗风险),从而成为提供城市升级的规模较大的能量源。

  (二)德州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实践

  德州关注产业集群的形成,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规模,为次级中心城市的升级打下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比如,德州培植太阳能产业,该市在2007年,提出了通过支持太阳能骨干企业的集聚,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2016年,太阳能利用产业联盟成立,为太阳能及相关企业的抱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太阳能利用及相关领域的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至27家,培植了皇明、奇威特、中立新能源等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太阳能热利用工业生产体系,形成了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真空集热管、太阳能定日镜、太阳能自动化设备、节能玻璃和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技术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2017年,德州市重点培植的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94.2亿元,同比增长14.1%。目前,德州中心城区正在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与市场化投资运作相结合,加大产业集群发展力度,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辐射力提供能量。

  (三)产业发展促进次级中心城市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1.强调次级中心城市优势产业与辐射城市优势产业对接。从全国看,实现本地区主导产业中优势产业与辐射城市优势产业对接,形成“优势叠加”的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区。这是形成城市升级的基础和关键。就德州考察,其占优势的产业应该是,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新型纺织业、新能源制造与利用产业、高技术与绿色化工产业等。如果这些优势产业群和“京津冀”转移过来的相对优势同类产业承接,必将形成“优势扩张”型或者是“优势叠加型”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实施“围点集群”的方式。在市政府的产业规划引导下,把不同的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在工业经济集中发展的城市功能区,改变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的状态。德州市优势产业集群的集中,就是围绕新开发的东部城区而展开。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新能源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物流服务产业集群”的集中。又比如已经形成了以皇明集团、北汽电动汽车基地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集群集聚区;以节能环保设备、石油装备、机械制造、中央空调四大先进装备制造业不断升级的集群集聚区;以双汇集团、光明乳业、上海雪榕、德州扒鸡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区。对于有些规模大又比较分散的产业,建议市政府可以考虑“飞地招商”的举措,将一些县级周边的企业积聚到德州市两大“国家级”开发区。

  3.借力“济南都市圈”,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次级中心城市升级。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是“济南都市圈”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这样的协同,可以表现为“济南都市圈”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等多元协同。但是从本质上看,产业发展协同,是在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下,处于主导产业地位企业在发展质量上的协同,即,不同区域之间相同的或互补的生产要素实现最优组合,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之所以影响着城市升级的质量与层级,这是因为:(1)产业结构反映着产品需求结构。不符合需求的产品增加是没有效益的,而没有效益的企业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能量。(2)产业结构反映着产品技术含量。生产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实现产业结构在一定区域内的升级,影响城市升级的层级。从实践上考察,济南是“济南都市圈”中拥有雄厚汽车工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多年来与圈内各城市间并未产生较多的圈内协作。2015年年初,德州市人民政府和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年产40万辆新能源高速汽车项目落户德州,这不仅是德州首个高速电动汽车整车制造项目,也将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这使德州制造业上升了档次。

  次级中心城市升级具有必然性。次级中心城市升级的支撑点是产业集聚并采取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产业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的过程,在城市建设积累率不变条件下,也同时在为城市升级提供能量,夯实城市升级的物质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办函〔2017〕68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德州市统计局. 2016年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6.

  [3]王志强,马志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德州力度”[N].德州晚报,2017-7-13.

  [4]杨旭东.资源禀赋优势抑或企业竞争优势[J].宁夏党校学报,2000(5).

  [5]张宁.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产业集聚规律研究[J].国际贸易论坛,2016(1).

  [6]冯贞柏.中国城市化的条件、特点及政府职责[J].调研世界,2006(12).

  [7]范平安.产业集聚区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11).

  [8]王志冕.德州新能源产业发展集聚绿色动力推动协同发展[N].德州日报,2017-11-13.

  [9]姜黎.论产业集群的技术现状及技术层次提升路径[J].今日科技,2009(4).

    [作者简介]刘红梅,山东华宇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杨万春,山东华宇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