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的关键在“服”

2018年08月01日 06:49   来源:长江日报   杨京 邢帆

  “放管服”改革是政府刀刃向内的一场自我革新,被社会视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改革推行以来,市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政府效能不断提升,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成效有目共睹。迈向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需要进一步加快“放管服”改革,尤其是在优化服务上体现改革成效。

  “放”是简政放权,通过政府主动放权、让利来激发市场活力,该放的权要放足、放到位。“管”的重点是监管,该政府管的事要管好、管到位。放管要结合,放得开还要管得好,避免“一放就乱”。“放管服”的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放管服”改革的最终成效检验在服务角色是否到位、服务效能是否提升。

  改革推行之初,重点在如何“放”。从大规模清除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流程,到能够减免的事项一个不留,简政放权可谓大刀阔斧。随着改革纵深推进,“放”的同时还要强调监管和服务水平的跟进。特别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中,“放”的推进往往相对顺利,而要把“管”和“服”做好,要动的脑筋更多,面临的考验更大。

  放权以后,权变小了,一些人的“创收工具”越来越少,觉得“没啥可干”。不该管的事情确实放下了,该管的事情却没有抓起;权力之手从一些领域退出,却没有转变的角色及时“补位”,简政成了简责,放权成了放任,这些懒政怠政现象都值得警惕。

  有的属于行政思维惯性的影响,权力下放以后,却不知道如何转变管理,变得不会服务。企业找上门,盖章子、批条子,这套工作方法熟稔得很;取消各种审批事项,从事前管理变事中、事后监管,这个时候,有些部门、领导干部显得非常不适应,思维转变不过来。“放管服”改革,一个“管”字,意义已有深刻变化,从“管你者”变为“服务者”,尤其需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监管者就是服务者”的理念。诸如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有效维护市场秩序等,本身就是服务的重要内容。不能在放权的时候敢于担当,而在做好管理服务时就“不敢”“不愿”。

  权力放得越多,服务的要求就越高。以前,群众办“一件事情”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繁琐的行政流程把人卡死,这样做服务当然不必伤脑筋,容易得很。以群众需求为本位,群众跑腿的麻烦就要由政府部门“内部消化”,每一项程序的精简背后都要做大量功课,譬如整合优化行政机构和职能,都是努力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的表现。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最终是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主动倾听市场主体和群众呼声,时刻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政府服务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