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关键在父母

2018年07月16日 09:19   来源:南方网   杨玉龙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7月15日新京报)

  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这一话题,屡被提及。但是,从现实来看,尽管上级层层下文,且在地方上也不乏有力的措施,而幼儿园“小学化”依旧没有绝迹。其原因不难分析,一则有市场需求,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二则一些幼儿园为了赢得市场,不惜与上级规定“顶牛”。而这些,无疑是在给孩子增添压力,不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

  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其中的大道理不难理解,不过笔者以为,除了完备的治理整治措施外,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至关只要,也只有父母都认头了,他们就会坚决抵制幼儿园“小学化”。否则,父母不认头,就会想方设法,让孩子早早上各类培训班,或者即便是各类社会培训班均被取缔了,也不排除父母自己给孩子补课。

  诚如有教育专家直言,幼儿园“去小学化”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转变观念。要改变家长的观念,一则需要幼儿教育相关知识的普及,从而让广大父母认识到抢跑教育对孩子的危害。比如,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或者借助新媒体宣传等,提升广大父母的认知;还如,家园加强沟通,让家长体会到幼儿园“去小学化”的效果等。

  二则需要通过强化专项治理,促进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此次教育部的《通知》就提出了五项治理任务,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实际上,唯有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广大父母才会真正对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认头。

  三则通过优化幼小衔接体制,让广大父母放心。长期以来,幼儿园在教学组织、作息制度等方面向“主动”小学靠拢,而小学却很难做到“反向对接”,这在无形中,给家长和幼教机构一个错误信号:新生入学前一定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适应能力作为基础。不适应的话,遭罪的只能是孩子。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在做好幼小衔接多下功夫,如此也可以纾解父母们的忧虑。

  毋庸置疑,童年本应是轻松的、快乐的、幸福的。对于他们的教育本就该遵循科学规律,贯彻落实好《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反观“填鸭幼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并无益处可言,况且,学习兴趣、行为习惯、个性、思维、创造性等素质,要靠日积月累。因此,于家长理应对幼儿园“小学化”说不,并坚决抵制。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