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形式主义的源头

2018年06月21日 06:37   来源:长江日报   梅明蕾

  最近,在浙江省某县,一篇领导们述责述廉的报告竟然连用了5年。被巡察组发现后,班子中的7名党员被诫勉谈话,几位班子成员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这事细说起来有些荒唐,这个县每年的那些个报告不过是在上一年的文本上改一改日期、数字以备查,改着改着,破绽就来了,如报告中竟有2014年学习了2015年召开会议精神内容;自我分析也高度雷同,五年都是同一个要求等等。这些破绽,直到今年巡察组较真核查才被发现。

  事虽荒唐,坦白讲,这样的状况在国人眼中却并不陌生。无论供职于政府部门,还是各个企事业单位,谁在每一年的某个特殊时段没有书写过一些报告、填写过各式表格?工作有计划、有检查,经验得总结,教训要吸取,大多报告、表格的创制,自然是必要的、有用的;然而也不必否认,相当数量的文牍是无用的,何止无用,有的简直就是垃圾,它们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空耗了精力,扭曲了职场风气。而且时至今日,如是作派仍不无盛行。

  一篇报告连用5年的弄虚作假固然要不得,但也不妨对此作些辨析。我所知道的,这样的做法或心照不宣。一般而言,上有指令,下才有应对,所谓“上”“下”,不过相对而言。身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往往对“有用”或“无用”有着天然的判断力。对于一些领导那些出于政绩工程、表面文章的“无用”的花架子,往往创造出自己的应对之策,作为一种软性的“对抗”。而那些层层的检查者,也因怕承担“失职”的名分,有时睁只眼闭只眼,实际上与“下面”达成某种默契。这种源起于“对抗”形式主义的默契,却不期漫延开来,转而化为如上述弄虚作假的套路,反倒对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形成杀伤力。

  形式主义盛行的因素是复杂的,但现在看来,它的形成至少伴随着某些为政者对中央大政方针的曲解,更有一己私心的作祟。我们自然不能指望形式主义于一夜之间绝迹,但可以肯定的是,消除或弱化形式主义,得充分利用广大民众的“直感”,大力倡导为政者的德性,更要寄希望于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