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买志愿”当反思招生信息公开

2018年06月20日 11:25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近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一些普通高中老师和大学招生老师,也被包装成“资深”、“顶级”专家,咨询一次标价数千到数万元。(6月19日《新京报》)

  事实上,自2015年开始实行“考后知分填志愿”新政后,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填报风险,提高了志愿填报的准确性和命中率。特别是,考生和家长在“知己知彼”的有利条件下,根据高校的分数线,理性填报志愿,减少了以往的盲目性和投机成分。如此语境下,一些高考志愿辅导机构及咨询专家,似乎已经失去了生存空间。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辅导填报志愿服务较以往更加火爆,咨询费最高要价达5万,更有高考志愿填报软件、APP在网上热卖,这显然是一种反常现象。

  首先,孩子未来的学习方向,交给所谓的“咨询专家”去打理,且动辄就为此花费数万元,折射出了部分家长在教育投资上的盲目和任性。再者,明知道一些“咨询专家”是“忽悠专家”,一些家长依然抱着“宁愿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或“宁愿做错,也不愿错过”的病态心态;以至于,“忽悠专家”围绕高考志愿卖“焦虑”,家长围绕“忽悠专家”买“安慰”。

  其结果是,只要“忽悠专家”说能够搞掂志愿及高校,家长就不管有没有效果,也要盲目追捧。面对“忽悠专家”的炒作,面对个别家长的任性,其他家长也有了“从众心理”;为了孩子舍得花钱,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你有什么我也要什么,慢慢的又形成了一种攀比心理。家长的跟风、攀比,反过来又为“忽悠专家”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此恶性循环,志愿填报培训服务越炒越热,最终是“忽悠专家”赚得盆肥钵满,家长和考生却是赔了钱财一场空。

  可见,天价“买”高考志愿,当反思招生信息公开。志愿填报培训服务火爆,除了反映出家长对孩子高考的过度干预之外,更折射出高考招生环节还存在一些漏洞,如高校招生信息公布得不够充分,考生和家长同高校之间信息不对称、话语权不对等,这就给了志愿填报培训及“忽悠专家”可乘之机。因此,面对忽悠人的志愿填报培训服务,无论是高校还是考生和家长,均应进行反思,使“考后知分填志愿”的新政,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