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隐楼修缮保护如何破题?

2018年04月19日 12:47   来源:东方网   王洪

  随意堆放的木条与石碑、破落的屋顶早已不知去向,抬头就可见蓝天、曾经细致精美的花纹雕饰已经模糊不清……如果不是书隐楼,黄浦区天灯弄或许和很多老城厢的弄堂一样平凡:老旧的房子、逼仄的环境。弄堂两边拉上一根绳子,就是原住民们的“晾衣架”。人在底下走,衣服头上飘。天灯弄77号正是书隐楼所在。黑色的大门上方,晾晒的衣物随风飘扬。要不是门口那块硕大的石碑清楚道明它“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第一次路过的人很难注意到它。(新闻晨报4月17日)

  隐匿上海老城厢的书隐楼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扩建,历史是曾久负盛名。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把它视作“清代留存下来最完整的民居”。此楼属于旧式江南大型住宅格局,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总体布局巧妙而合理,前后五进,传说有“九十九间楼”,现仅存四五十间。曾经的盛名,并没有庇佑这座老宅的今生。用市政协委员视察时的话来评价,“书隐楼已是病入膏肓”。偌大的祖屋,目前仅剩一名郭氏后人居住。

  因产权人众多意见不统一,让书隐楼修缮保护难开展。《文物保护法》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产权人应依法承担修缮的法律义务。同时也规定,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但怎样帮助、程序如何等没有详细规定。由于书隐楼属于郭家所有,政府该以何种身份介入、国有资产如何介入修缮、修缮完成之后老宅何去何从等,成为这幢老宅启动修缮的最大阻碍。上世纪80年代,政府部门多次提出通过房屋置换、经济补偿等手段,买下书隐楼产权进行修缮保护,但书隐楼产权人众多,部分移居海外,且产权人之间也存在分歧,谈判始终难以达成一致。随后的年份,虽提出各种方法,但始终没能解决。即便区房管文保等部门多次小修小补,防止书隐楼进一步破败,但保护和修缮始终没有落实。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是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提出的重大命题。文物建筑彰显城市历史底蕴和文化厚重,申城众多的文物建筑,积淀精彩的历史故事,蕴含丰富的教育容量,传承城市的文化活力。面对书隐楼的日益衰败和破损,历经多年风雨飘摇、修修补补,依然没有解决的难题。先厘清产权再谈修缮,是政协委员视察后提出的建议,书隐楼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迹,即使产权是私人的,作为人文底蕴深厚的建筑文物,作为上海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以传承城市历史文脉,首先要进行修缮与保护。尽管《文物法》规定私有产权的文物,物的所有权属于私人,但其蕴含的文化是社会公共财产,为了保护公共文化遗产,政府有正当的理由采取必要的行动。

  做好今天的历史建筑保护,就是做好明天的申城文脉传承。保留修缮好申城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需要创造性的去落实法律法规要求,采取多种方法,对标世界发达城市文物建筑的保护做法,在确保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解决好具体的跟进措施,让更多反映上海历史发展的“活化石”,绽放当代的文化活力。为此,书隐楼的保护修缮,必须创新保护修缮思路,一切以保护为前提,尽最大诚意和努力,千方百计去做好产权人的工作,防止因产权归属导致修缮保护陷入困境。期望上海的法律和文物部门,都能够解入其中,通过通力协作、以此为例、解剖麻雀,研讨对策,抑或建立更高层级的机制,来突破此类历史文物建筑修缮保护遇到的难题,创建一种常态化、市场化、可持续化的机制,去启动上海诸多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与维护,更好的延续上海的文脉,保护那些即将逝去的历史建筑样式。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