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续写工业文学新辉煌

2018年03月20日 08:25   来源:人民日报   吴秉杰

  前不久,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工业文学作品大赛中,我集中阅读了参选作品,感触良多。作为农业大国,我们持续地关注乡土中国、农业传统,相应地,农村题材、农民或新农民形象自然就成为文学传统和文学创作关注的重点,描写农村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接连不断。中国的工业发展从晚清洋务运动开始,迄今有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中国的希望之光,就社会物质基础而言,正是从工业化升起的,并正在以越来越大的加速度呈现出来。遗憾的是,谱写中国工业发展、塑造工人形象的文学创作相对滞后。我们甚至会迷惑,当书写农民工的人生历程时,自己写的究竟是农民还是工人,可见时代已经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此次工业文学征文集中推出一批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补上了这一课。

  聚文化之力,铸工业之魂。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承续历史、再创辉煌,其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是必不可少的,文学作品正是这种文化感性、形象的反映和艺术的结晶。虽然没有乡土题材创作那般源远流长,中国当代文学其实并不缺乏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传统与工人作家群。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工人作家,如胡万春、费礼文、唐克新、张英、宗福先等。文学史上更有描绘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草明、艾芜等前辈作家的重要作品。其中,艾芜《百炼成钢》主人公秦德贵便是出身农村、转向鞍钢的人物形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有了我们熟知的如蒋子龙、张洁、肖克凡等在工业领域如黄钟大吕般呼唤改革的代表作。

  传统要继承,也要创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工业创新、高科技引领,中国工业正积极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新时代的工业文学也应呈现出新的面貌。纵观这批在新时代热土上涌现出来的工业题材作品,有几大特征比较显著。一是时代本身决定题材特点。《第四级火箭》(赵雁)、《神之一手》(汤耀云)、《天亮之前》(石金彦)、《鲲鹏起兮》(崔斌峰)、《大机车》(孙学丽),写中国航天工业新发展、写人工智能、写大型运输机研制诞生和一个大型机车制造厂发展的历史轨迹,或者本身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厂,或是自己父辈的生活,天然就是重大题材且错落有致。比如,《第四级火箭》描写基地一个家庭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隐喻着正是因为无数家庭的付出,才有了祖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火箭研发基地之于这一家人来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概念,而是新的故乡、新的人生历程。《神之一手》写的则是最新的人工智能发展,电脑与人脑互补,表现走在时代前沿的高科技发展成果。

  文学是人学,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用心刻画人物形象,始终是文学创作的主要追求。此次涌现出来的工业文学作品第二个特征,是普通人写普通人。这些作品的作者大多都是工作生活在工业第一线的普通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人创造了历史,与此同时,历史也造就了千千万万个时代新人。他们奋斗、进取、风姿勃发,普通人的平凡与伟大、执着与奉献,通过不同写作者不同的笔法呈现在这些作品中。《一个小站两个人》(张西祥)、《老爸的工厂》(张胜利)、《天坛帽儿爷》(王春雨)、《糟糠之妻》(汤雄)、《雪玫瑰》(王存华)都是写普通人。《老爸的工厂》或就是写作者自己,50年个人风雨历程和共和国工业化进程相交织,亲历着祖国由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打动人的,真诚饱满的情感是文学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证。近来工业题材作品呈现出的第三个特征是正向的情感导向、情感价值。没有作品只写“过去”而没有现实性意义,也没有创作能够不蕴含情感追求。这批工业题材作品通常都是既回眸历史进程,又直击现实生活,上述这些较为成功的作品无不蕴含丰沛的感情和正面引领生活的情感价值。《一个小站两个人》在静谧中展现主人公对平凡岗位、敬业精神几十年的坚守:天空深远无垠,小站落落寂寥,作品带给读者的心灵感受却温暖、深邃。《金手指》描写一个农民工在工业化浪潮中脱胎换骨的奋斗历程,作者对人物身份转变饱蘸着复杂情感,意味悠长。

  这些工业题材作品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种行业文学,如同生态文学、犯罪文学,工业题材文学反映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具体行业的时代发展,它还是对人与人性的探索和呈现,是人与世界、人与人交流的广阔天地。此次工业文学征文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不过风起于青萍之末,它已然迈出拓宽文学创作的有力一步,呼唤着更多人加入其中,以文学的笔表现新时代,探索无限的关于人的主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