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很可贵

2017年08月25日 09:10   来源:长江日报   杨朝清

  近日,“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引发网络热议。

  最近这一段时间,“寒门贵子”不断进入公众视线。广西桂林一家米粉店因为歇业通知走红,考上清华大学的儿子暑假有空就来店里帮忙打扫卫生、卖米粉;同济博士生每年暑假都会陪伴父母,一来就抢着帮父母干活。同样都是儿子关心体谅父母,能分担一点是一点。两位“寒门贵子”不仅是学习精英,也是好儿子。

  在以情感与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里,血缘关系让父母与子女成为不可分割的“一家人”。在现代社会,父母与子女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应该是一个情感共同体。懂得生活的不易、理解父母“不得不如此”的无奈与艰辛、“替父母扫马路”的博士生值得点赞。

  在利益多元、观念多元的时代里,同样的事情,难免会遭遇“七嘴八舌”。有些人觉得,家境贫困,不早点出来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却坚持读博士,是否太自私;还有人指出,博士生暑假出去“兼职”一下,远比替父母扫地更有“钱途”。

  对于寒门子弟而言,读书依然是改变命运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虽然不能“唯学历论”,但从整体而言学历越高的群体,生存状态会更优化一些。即使家庭经济再困难,绝大多数父母也愿意支持子女读博士。

  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许多人习惯用物质和财富来进行情感表达。虽然陪伴和分担看起来不够有效率,甚至不“值得”,但却是最纯真的情感表达。笔者有一位学长,当时在名校读研究生。由于英语很棒,做兼职可以赚不少钱,可他每次回到农村老家,都会帮父母干一些农活。因为他明白——给钱父母也不愿意雇人帮忙,农活一点不会少,只有自己动手干活,父母才会轻松一些。

  尽管每个人对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同,但学会感恩、懂得回馈、敢于承担、善于分享却是维系一个家庭良性运行的基础。与形式关切、物质满足相比,“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的陪伴与分担,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诚意满满的情感表达。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