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流于形式,虚假证明才泛滥成灾

2017年08月09日 07:21   来源:红网   曲征

  暑期过半,一纸盖有单位红色公章,并配有“评语”的实习证明,成为一些在校大学生心中的“刚需”。记者发现,暑期学生实习高峰期,部分网络电商平台出现“实习证明”交易,售价普遍在数十元至数百元之间,并可根据购买者要求进行“私人定制”。除了电商平台,不少QQ群也在从事实习证明生意。(8月8日《新京报》)

  制售虚假实习证明,早已成为一桩桩一本万利的买卖。作为大学生“刚需”的实习证明,每年都成为制假售假者大发其财的良机。

  每年快放暑假的时候,大学总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暑假结束时上交“实习证明”,即使对于暑期里复习考研的同学也不“放过”,这些考研的同学因为没有精力去实习,于是打起歪主意,通过网上购买,弄一个假实习证明上交。

  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对于上交的“实习证明”并不深究其真实来源,一般情况是,学生上交了盖有鲜红印章的“实习证明”,学校统计之后便束之高阁。当然,个别高校会采取电话回访的方式,以确定其真实性。不过,虚假“实习证明”上留的电话号码,即是制售者的私人电话,制售者会编造瞎话,让“买主”蒙混过关。

  所以,解决虚假“实习证明”的根本,就是要避免实习证明流于形式。一方面,高校要有指向地确定需要实习的学生,不能将准备考研的学生也划入其中。另一方面,高校应采取假期实地访问的方式,深入到学生实习第一线,倘若高校受困于人员、精力等方面力量不足,也可以采用抽查方式来实地访问。此外,对于学生上交的“实习证明”,不能仅仅来个电话回访,应力求逐一实地回访。当然,从高校人员、精力等方面考虑,实地回访的时间不必过于集中,可以将实地回访的时限延长至一个学期内。要知道,检验学生是否诚实守信,比什么都重要。

  学生购买虚假“实习证明”是一种诚信缺失的行为,性质十分严重,其行为类似于考试作弊,对于这种行为,完全可以依照考试作弊的处罚标准来处理。随着有人被处理,其他同学也会受到教育,不敢再去购买虚假“实习证明”。

  倘若做不到这几点,高校就不要再硬性要求学生去实习。流于形式的“实习”,不仅导致虚假“实习证明”泛滥,养肥了可恶的制假售假者,还让学生变得不诚实守信,很不值。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