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9日宣布,36种药品经谈判成功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这36种药品多为高价刚需药,谈判后的医保支付标准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到44%,最高的达到70%。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药品目录准入谈判。(人民日报)
做得好,就是要支持肯定。政府行为,也都由人完成。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在公共政策有瑕疵欠考虑时,该批评建言就别留情面,但像这种惠及民生的举动,该肯定时,也不用不好意思。
长足长效的制度进步,有时就是那些看似细微的点滴累进中堆砌而成。何况,这次并非是纳入前两块钱的感冒药,纳入后优惠个三四成,你一次省了个块儿八毛的。报道中,新闻图虽只列举了部分药品,但其中最便宜也是降幅最大的厄洛替尼,还非整盒整瓶整支,而是论片卖,之前一片单价就近七百,现是近两百元。列出的最贵的硼替佐米,此前一万三一瓶,纳入后降五成,还有六千出头。
纳入后高价药降价只是一方面,扩大了纳入范围才更根本。难能可贵正在于,这次过半是治疗肿瘤的“救命药”。36个药品中18个是肿瘤治疗药,覆盖了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淋巴瘤、骨髓瘤等癌种;还包括治疗心血管病、肾病、眼病、精神病、抗感染、糖尿病等药物。政策层面一举直接推动重大疾病或慢性病药价降价过程。
谈癌色变,因病返贫,相比头疼脑热常规药,此前需患者自费的治疗肿瘤等重大或慢性疾病的高价救命药,才是最大负担。而这些社会比较关注、参保人员需求迫切的肿瘤靶向药物,成为拟谈判首选,也是民意被倾听被重视的体现。
不过美中不足也有:药价谈判试点时只有5个,此次直接扩至44个,值得肯定,但只谈成36个说明8个失败。其中药企坚持不肯降价的最主要心理因素,就是觉得自己的药市场需求刚性,且短期难以替代。
而这则直指新药引进和审批速度、程序痛点。日前相关会议上也明确要求加快药品上市审评审批。想必大家都记得过去类似的特效药、救命药,国内难求,辗转境外求药的尴尬。现在药价谈判在加速,但更刚性的需求同样也体现在药品审批速度上。如果双管齐下,谈判审批同步加速,药企自然不敢托大,谈判更有力度和筹码,市场上有更多廉价特效救命药可选,这绝对是最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