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雄为孩子们的成长“引路”

2017年06月02日 07:41   来源:红网   储旭东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一封“家长来信”和“老师的回信”在网络热传。一位家长在信中反对孩子学习刘胡兰,认为不该在孩子心里埋下“血腥、残忍和仇恨种子”。而网上一封“老师的回信”赢得点赞,也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6月1日《人民日报》)

  “来信”与“回信”恰是代表了当前社会上两种主流的声音。从目的上看,似乎都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只是在出发点和理念上遵循了不同的两类思想。的确,刘胡兰、王二小这些耳熟能详的“少年英雄”生活在战争年代,面临的是枪林弹雨,与我们当前所处的和平社会确有不同,但若是就此认为“英雄主义无用”,唱衰“英雄主义”,实属不该。

  对于不同的年代,儿童心中会有不同的“英雄观”,但历史自会为人类的发展做个筛选,留下真正的“英雄”,否则,刘胡兰、王二小、草原小姐妹、赖宁等也不会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或许这些少年英雄在语文课本、历史教材上出现,甚至出现的频率也并不高,但实实在在的感人事迹、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早在孩子们内心燃起了向英雄致敬的“小火苗”,成为他们终生的精神烙印。

  父母出于爱护孩子之心,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但“健康快乐成长”并不意味着忘记历史、忘记英雄,毕竟现在幸福的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更需倍加珍惜。若是一味看着眼前,无视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不过是数典忘祖罢了。不少家长对孩子们的成长存在不当理解,让孩子们过度关注了应试学科,而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有所欠缺。更有甚者,存有类似“邻避现象”的思想,只要我的孩子好好地生活、快乐地成长,什么当英雄、做先锋,都让别人家的孩子干去吧,可谓私利主义盛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儿童不仅是家庭的未来,更是国家发展的接班人、后备力量,承载着推动改革、服务发展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若是仅看重眼前安逸,不愿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奋发图强,只会“自断臂膀”“自废武功”。在少年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校园、社会要同向发力,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让顽强拼搏、敢于斗争、勇于奉献的英雄主义品质得到应有的继承、发扬。

  家长较多地关注应试学科可以理解,但万万不能因此而忽略德行教育、人文教育,要让孩子们的各项能力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全面成长,进一步萌生、催生出想当英雄、争当英雄的伟大愿望。校园既要成为知识讲授的“主阵地”,更要成为先进理论思想的“传播地”,彰显卓越品质、弘扬优秀精神、树立先进典型,为少年儿童传承英雄主义、争当少年英雄提供有力保障。社会要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保护他们小小的“英雄主义”,共同抵御不良思潮、不当言论,为培养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而努力。

  少年英雄正是因为年龄小,方能与孩子们产生更多的共鸣,我们要尊重历史、尊敬英雄,让英雄为孩子们的成长“引路”,让少年儿童在英雄先进事迹的指引下不断成长、不断奋发、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