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地位提高,“中国制造”之福

2017年05月18日 07:23   来源:广州日报   评论员 练洪洋

  当下,“工匠精神”“大国工匠”成为热词,那么,“工匠”们的地位如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60.4%的受访者认为近些年来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由此按下良性互动的开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更优的职业教育提供,更高的“中国制造”品质,更好的实体经济前景,更强的经济竞争力。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有更多更好的国货可供选择,跑到国外去买“马桶盖”“电饭煲”的日子亦将成为历史。

  人才是第一资源,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是“中国制造”之福。无论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还是“中国智造”“中国质造”,都不能少了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参与。没有一流的工人,就不会有一流的产品。有识之士在剖析我国工业制造大而不强的原因时,不约而同地指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表示,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是一个风向标,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得益于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15》的提出;得益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落实;得益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的行动;得益于“工匠精神”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得益于一系列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有所率,下有所进,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正是“上下同欲者胜”、全社会共同推动的结果。这种走势,必将在社会形成诱导效应,使得更多的家长、年轻人认同技术工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仍需直面横亘在技术工人面前的“层峦叠嶂”。中青报的调查同时显示,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发展空间小是受访者认为目前技术工人面临的主要困境。此外,还有薪酬水平低、职业技能单一、缺乏综合素质培养和工作强度大等等。抽丝剥茧,在诸多问题中,收入是关注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话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有助于化解其他困境。纵向比较的话,时下我国技术工人收入较之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高级技工收入不比白领差的新闻也常见报道;但若横向比较,与技术工人吃香的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如德国,技术工人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技校毕业生的工资普遍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还要高。因此,德国每年约有65%的初中毕业生放弃读高中继而读大学的道路,直接进入职业学校。

  收入不是唯一的,职业教育水平不高、职业技能单一、职业发展空间狭窄、社会声望不高等问题,不是提高收入就能“药到病除”,需要政府做更多、更细致的保障工作去改善、去增进。譬如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切换,就应该更开放、更通畅。德国的做法是,从事技工的人,如果想“转换跑道”,可以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或者通过补习,取得完全中学毕业文凭后,申请进入综合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打破界限,来去自由,告别一选定终身,可以有效降低选择的机会成本。

  制造强国战略最终要落到人才战略上,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