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火爆,为何鲜见官员发声?

2017年04月10日 10:25   来源:东方网   万阕歌

  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了社交媒体最热的话题之一,并引发年轻人纷纷“追剧”。这部被业界誉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无论是人物设定、背景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都有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更是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国级。《人民的名义》以其写实的艺术风格,以及自带话题的属性,成为当下公共生活的一部分。(4月9日《现代快报》)

  说《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爆火”,确实不夸张。从两个方面可窥一斑:其一,目前该剧平均收视率已跃居年度电视剧排行榜第二,豆瓣打分最高时达9.1分,这在近几年的国产剧里较为罕见。更难得的是,该剧还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比例高达60%;

  其二,连日来,围绕该剧的热评层出不穷,横扫各类媒体平台,已然形成了一种现象。仅从一些文章的标题,便可看出该剧的传播面有多广,话题度有多高,诸如“很久没有像这样一起追剧了”,“《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圈粉90后”,“‘达康书记’成网红谁当脸红”,“花式点钞爆红对爱岗敬业是最佳赞美”,“警察叔叔不能看了《人民的名义》就‘玻璃心’”,等等。

  这些评论,有针对电视剧艺术本身的,也有针对剧情所折射的官场生态、社会乱象的,还有针对某些质疑、恶搞、攻击该剧的人和事的;参与评论的人员中,既有普通观众和网友,也有媒体记者、编辑,还有社会各界人士,包括离退休干部等,可谓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正是这些参与者及其相关评论,为该剧的传播和“爆屏”营造了浓烈的氛围,达到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效果。

  可是笔者注意到,在这么多评论中,并没有来自官员的声音,成为一种遗憾。这很重要吗?是的,很重要!

  《人民的名义》是在全国最高检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精心打造出来的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而很多观众热衷于追看该剧,也正因为它是“大尺度”反腐题材。该剧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官场生态、百态和丑态,里面有很多官员的影子,更有很多落马贪官的写照。像跑官要官、强行拆迁、权钱(色)交易等,在当今官场依然未绝迹,还在侵蚀着我们的干部队伍;该剧也似一记警钟,告诫各级官员必须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确保政治清白,仕途平稳。要知道,党中央始终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原则,并形成高压态势,时时敲打着各级官员;该剧又象一堵墙,一堵廉政墙,可以让官员们好好地面壁思过,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

  既如此,作为各级官员,难道不应该好好地看看该剧,并参与相关的讨论,谈谈各自的感受吗?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很多贪官落马后,总会忏悔自己学习不够,意志不强,立场不坚定云云。而对于其它官员来说,《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不正是非常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吗?对照剧中违规违纪的人和事,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是否也有相关现象或迹象,然后加以改正,防微杜渐,避免成为“下一个”落马者,阶下囚。同时,还应把自己观看该剧的心得体会,通过一定渠道反馈出来,与其它官员分享,共勉。

  当然,要想让广大官员真的观看该剧,并畅谈观后感和心得体会,恐怕还需要相关方面的组织、引导。比如,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不妨动员、甚至要求官员们观看该剧,就像曾经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焦裕禄》、《杨善洲》等电影那样,并选择适当渠道或平台发表看法,谈心得,讲体会。再比如,作为各类媒体,也不妨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报道,专门对观看该剧的官员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记录他们的心得体会,不也能带动或触动某些官员,自觉加入到观看该剧的行列吗?果真如此,也算是对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特殊而积极的贡献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