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爱火锅”该公布吗?

2017年02月20日 08:50   来源:人民日报   王 政

  ■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大数据企业更应自律。既要充分考虑用户隐私和公众接受程度,也要尽量避免对大数据过度消费,让数据提供者放心

  “某某车主爱火锅,某某车主爱美容,某某车主偏好洗浴场所……”春节前,朋友圈被一则大数据分析刷屏,节日期间,不少“躺枪”的车主甚至成了亲朋好友打趣的对象。

  其实,这则由国内某数字地图公司发布的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不仅有一线城市拥堵趋势、交通流量规律,还有道路规划优秀城市、不合理城市前十名榜单等。可惜,上述信息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倒是对豪华汽车品牌车主用车习惯的分析,因“洗浴场所”一词而传开。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位置信息、消费记录、银行账单、网页浏览记录……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记录下来。而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挖掘已经成为大数据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预测称,2015年人类创造的数据中只有不到一成被分析,而在未来30年里,自动人工智能软件将可以从巨量动态数据中识别并提取出有关联的信息,不仅将带来超级个性化营销,普通人甚至也将掌握数据分析能力。

  不过,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并非一片坦途。当前,政府、企业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但开放共享程度却很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虽然让个人数据的收集成为可能,但与此同时,用户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甚至是对数据搜集的抵触情绪也在增强。如何冲破这个怪圈呢?

  首先,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前提是保障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当前,我国数据所有权、隐私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开放共享等标准规范还不健全,建立兼顾安全与发展的数据开放、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已是当务之急。笔者在贵阳大数据交易中心采访时得知,贵州率先出台了大数据地方法规,明确规定个人数据要进行脱敏处理。比如要交易一条个人信息数据,姓名只能保留姓氏,手机号后几位要打码处理,家庭住址要删除具体街道、门牌……但是,个体数据脱敏就能完全保护隐私吗?前面提到的车主大数据分析,显然用个体数据群体化完成了数据脱敏,但是,给群体打上标签,同样可能对个体造成伤害。

  其次,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大数据企业更应自律。企业要充分考虑用户隐私和公众接受程度,把数据分析更多用于提升社会治理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上来。同时,也要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多些正能量、建设性,少些媚俗、博眼球,尽量避免对大数据过度消费,让数据提供者放心。

  日前,笔者拿到了我国首台互联网汽车——上汽荣威RX5上市半年来的大数据分析结果。里面有RX5车主采集的川藏线道路坑洼情况、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区域,有国庆黄金周热门景区和自驾线路,有春节假期省际迁徙热点,京、沪、渝、穗四大城市车主点播最多的歌曲……随着互联网汽车保有量的提升,通过先聚类、再细分,企业能逐渐把握用户真实需求,最终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并让服务主动找到需要它的客户。届时,颠覆现有商业模式的超级个性化精准营销,也许就不远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