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企业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2017年02月13日 07:48   来源:南方日报   刘金山

  话题缘起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会议部署了今年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任务。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放在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强调要加快推进关键性改革和基础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6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当前,狠抓改革落实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任务,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改革出招、为改革发力,确保中央和省委的改革部署落实见效。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却需要各界达成若干共识。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常识。深化改革,我们需要回归经济发展的基本常识,总结反思,准确定位,有的放矢。

  总结反思:回归生产端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总结和反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推进两年了,有成效,也有疑惑和彷徨。讲成效,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关键领域的具体政策推进,在许多地区和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其中“降成本”的政策组合拳政策效应较快。在“补短板”领域,智能制造等产业升级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呈现出齐头并进态势。在“三去”领域,虽然面临的阻碍较多,但部分地区成效显著。讲疑惑,近期出现的部分领域的价格异常波动(其背后是供求格局的调整),是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彻底,还是因为这一改革本身?讲彷徨,在“三去”领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利益博弈,有没有激情、勇气和魄力推进下去?

  虽然任何改革都是曲线前进的,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疑惑和彷徨,更深层次的是认知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规律吗?顺应趋势吗?理论逻辑如何?现实逻辑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回到生产力,从生产力入手。具体而言,就是要从生产端入手,回归到实体经济。再次重视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达成的最大共识。

  回归常识:追寻企业家

  一个经济体的崛起与创新发展,就是企业家的崛起与创新发展,这是一个常识。我们需要回归这一常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微观基础之一是企业家。这是重视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最大共识。

  近几年,很多事情值得回味。“别让曹德旺跑了”一文激起千层浪,这既反映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更反映了推进这一改革的艰巨性。春江水暖鸭先知,跑,或者不跑,这是企业家的选择,基于市场敏感性的理性冲动,没有对或错之分。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核心是所有产业都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之一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只会飞的猪”(价格飞涨)让中国经济看起来很美,阿胶业“满世界找驴”,是因为生产能力、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问题,规模化、设施化养殖没有与时俱进。没有生产力的提升,猪还会飞,驴还是找不到。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猪满地跑,顺应市场变化,让猪(价格)不再飞。企业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主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使企业家自发地行动起来。企业家花时间,带资本,下乡了,可能猪就不再飞了。

  环顾全球,商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即将开启美国的又一轮供给侧改革。1980年,艺人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开启了以减税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推动了美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特朗普政策的核心是竞争企业家,请企业家回到或来到美国。这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各国都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竞争。在货币泛滥的时代,企业家才是全世界最稀缺的资源。

  让企业家飞起来,让猪不再飞。深化改革,需要这样的追寻!

  重在补短板:广东企业家要再领风气之先

  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引领者,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责无旁贷。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补短板,其次是降成本,再者是“三去”。补短板的核心是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智能制造是广东必须攻坚的领域,这关系到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智能制造是创新密集型产业、是专利密集型产业。在激情澎湃的起飞年代,广东的企业家领风气之先;新工业革命时代,广东的企业家需要再次起飞。再次起飞的关键,是国际化理念和国际化视野,是国际化技术前沿的追寻。这是广东企业家的短板之一。根据笔者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跨区域调查,企业家的国际化理念、国际化经验和国际化激情,是决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家的全球要素整合能力,至关重要。相对于长三角地区,广东企业家的国际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拓展企业家的国际化能力,是广东“补短板”的关键着力点。外部引进和内部提升,是拓展企业家国际化能力的重要路径。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或海外留学经历的企业家,具备无障碍国际专业交流的能力,是引进的主要对象。这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验之一。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暨南卓越智库新工业革命项目负责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