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基地变“后花园”,该查!

2016年12月28日 10:07   来源:东方网   斯涵涵

  距离昆明市西郊30公里外的团结乡花红洞的一个小山头,种植着100多种各类珍稀植物。这里是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花红洞实验基地所在地。记者近日暗访发现,在这片隐蔽的科研基地高墙内,建设了一个标准网球馆和一个羽毛球馆,并且建有高档招待所、餐厅和茶楼。云南环科院工作人员王敏(化名)称,2008年之后,这里“基本没做过引种繁育工作”。(12月27日澎湃新闻)

  1992年,中国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当初中央考虑到云南省物种资源丰富,便将这项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的工作交给云南承担。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由此诞生,当时被称为“全国环保系统唯一的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可谓意义重大。

  然而时过境迁,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该科研基地几经并合,日渐零落,“基本没做过引种繁育工作”,并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身成“四星级”招待所和球场,装饰精美、布置豪华,专人维护保洁,仅两个球场的造价至少有数十万元,美其名曰“为了满足我院广大职工的建设需求,更好的为广大职工服务”,普通员工却不知情。在媒体的不断质疑之下,云南环科院负责人称,两个球馆于2013年建成,有当时的“历史原因”,现在肯定不行。此论一出,舆论哗然:

  一者,《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决定或者批准兴建、装修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超标准配备、使用办公用房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第二十四条也规定:“党政机关不得以任何名义新建、改建、扩建所属宾馆、招待所等具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者场所。”如果是“十八大”之前就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停止使用并整改,如果是“十八大”之后建设,则属于“不收手、不收敛”,应严肃处理一场真假莫辨的戏码?

  二者,科研基地的用地性质有专门规定,在这里建设与科研无关的设施,改变了土地原来的使用性质,且大批包含科研人员心血的珍稀植物逐渐灭失,不见去向,相关部门应该介入调查。

  三者,修建这些招待所、球场的具体花费及经费来源信息,亦未找到相关公开招标的信息,平时戒备森严,真正的科研人员难以进入……一切都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里到底是哪些人的“后花园”?将科研基地变成高档会所,经费、审批立项从何而来?是否动用科研基地的专用基金,用于修建高档会所?投资者和经营者、使用者究竟存在何种关系?

  在中央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尤其是严查公款消费的当下,在科研基地建设球场等娱乐设施可说是对中央规定置若罔闻,阳奉阴违。。事实上,乱用公款、“转移阵地”,豪奢淫逸、无视法规的这类新闻早已不是个案。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监管乏力的固有制度性缺陷之外,更因出事之后总会有“有关部门”来化解危机。他们移花接木、避重就轻,不遗余力地护短,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惜违背常理,以至常常出现雷人之语,严重扭曲事实真相。要想让公众打消科研基地变后花园的种种质疑,还需要拿出切实可信的数据及严肃的处理决定。

  科研基地变“后花园”,我们既要查清其来龙去脉,查处相关责任人,还要改变重建轻管的老毛病,让科研基地恢复原本的样貌,真正发挥科研基地的作用,不让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付之东流,也切实堵上“化公为私”“暗度陈仓”的权力异想。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