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栖霞公安分局历时三个多月成功侦破南京市首起医疗废物污染环境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其中1人被逮捕、2人被取保候审。让人震惊的是,嫌疑人倒卖的这些医疗废弃物经过层层转手、加工后,竟然成为了我们餐桌上的餐具、仿冒知名品牌的塑料玩具等。(12月20日 央视网)
“一石激起千层浪”,南京市栖霞公安分局侦破的南京市首起医疗废物污染环境案件,再次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当然,医疗垃圾经过简单分类、转手倒卖、粗放加工,“摇身一变”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餐具,这并非偶然事件,其中既有医院的责任,又有企业的责任,但此事件背后更是暴露出相关部门对医疗垃圾处理的监管不力。
医疗垃圾是在医疗、预防、保健等相关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与一般的生活垃圾不同,医疗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性病毒,如果不加以管理、随意丢弃,任其混入生活垃圾、流散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就会污染大气、水源、土地,造成疾病传播,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基于此,国务院早在2003年就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医疗垃圾处理的人员、流程、方案等内容。
其实,从节约资源、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看,国家是允许医院将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袋、输液管、输液瓶等医疗用品进行回收的,但有严格的要求。回收时要用专门的容器、专业的运输工具,运送到特定的地方进行回收处理,尤其是保证这些回收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中没有针头、棉签等固体物。然而,从查获的情况来看,医疗废弃物不仅露天混放,里面更是夹杂着不少针头、棉签、血迹等杂物。然后,将这些携带病菌或者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材料”,制成餐具,显然是拿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开玩笑。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医院的工作人员或者是企业相关负责人,明知故犯,无视法律条文、职业道德,置公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把医疗垃圾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与此同时,“医疗垃圾变餐具”,更是反映出一些政府监管部门监管缺位,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变相地助长了医院和不良企业的嚣张气焰。而且,这些“毒餐具”在市场上可以“畅通无阻”,也暴露出相关部门对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监管不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疗垃圾变餐具”产生的原因是综合性的,需要多方治理,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务之急要启动最为严厉的监管行动,通过严厉的问责和处罚,倒逼医院和企业不敢乱念“医疗垃圾”的生意经。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