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杨绛故居,镶一个牌子足矣

2016年06月30日 07:44   来源:红网   孙建清

  杨绛先生去世,在社会上引发一股“杨绛热”。这一个月来,不少人慕名来到苏州市庙堂巷,却不无失望地发现,杨绛当年的这一居所如今成了群租房。什么样的名人故居值得花力气保护?该怎样保护?这再次成为一个引人思考的话题。(6月29日《新华日报》)

  杨绛先生的整个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苏州度过的,故居的意义当然不言自明。如果能把苏州的杨绛故居保护起来,甚至是成为一个人文景点是再好不过的。可是,这往往是一些患有“纪念癖”者的一厢情愿。在中国,一是名人太多,且名人都不单单只住一个地方,而是全国多个地方,这就造成名人故居保护的任务相当繁重。二是名人故居的归属相对复杂。曾有专业人士感叹:“名人故居保护,最难的不是技术、资金,这些可以想办法解决,但操作前提是居民愿意迁出。有的房子里住了好几户人家,产权关系错综复杂;有的虽然只住了一户,却有上上下下四五代人,家庭内部就有好几种意见。”放眼中国,现在各地多少都有些名人,有的名人可能一生住过的地方很多,想一想,倘若每处都保护起来,显然不大现实。

  有鉴于此,对待名人故居,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是过度强调保护就是要“原封不动”,最好把故居里的人都迁走,也就是圈起来;另一种认为一些名人故居该怎么住就怎么住,该拆迁就拆迁,不必顾及。

  就苏州的杨绛故居而言,这里镌刻着一个民族的部分文化记忆,甚至浓缩了一个时段的历史风云,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当然需要保护。但保护并不意味着要把人都迁走。因为名人故居并非文物,没有必要片面强调“一动不动”。对于苏州杨绛故居,可以参考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做法,在不少地方,即使很有名的名人故居,限于多种原因,也只在门前镶嵌一个金属或石头牌子,上书某某故居。如果我们苏州杨绛故居竖一个牌子,简单介绍一下杨绛的生平,游客来到这里,知道杨绛小时候住过这里,那应该就可以了吧。

  杨绛先生生前为人低调,别人为她写传记,她都很不情愿。在名人故居保护上,我们就不要强人所难,动不动就以保护名人故居的名义把原有的居民赶走,打破原有的生活,一张门票“一圈了之”。纪念名人的最好方式是力求像名人那样学习、生活、做人,我们要抢救的是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而不是一定把名人故居圈起来卖钱——何况未必能有多少游客肯花钱买门票。

  恢复名人故居的历史面貌,也许是功德无量的,但也要防止由于片面强调开发名人故居带来的劳民伤财。我以为,苏州杨绛故居,镶一个牌子足矣!不止杨绛故居,其他所谓名人,都不妨照此办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