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金融莫捧杀,也不要棒杀

2016年04月15日 08:45   来源:解放日报   杨群

  近来,随着个别理财平台危机事件的爆发及后续发酵,整个新金融行业都遭遇信任危机。

  可就在一两年前,对于以P2P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还是一片“鼓励创新、打破垄断”的叫好声。现在180度急转,成了一片“全是骗人的庞氏骗局”的批判声。

  在笔者看来,就像单边市场风险极大一样,对一个事物的理性认识,断不能采取一边倒的态度。拿新金融来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创新”,这是完整的一句话,少了上下半句中的任何一句,都是不适宜的。

  曾几何时,一系列新金融业态,被视作是颠覆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固化、陈旧、垄断局面的急先锋,被寄予金融服务优化升级、更公平高效分配金融资源的厚望。然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际,创新过程中是不是有漏洞可能被坑蒙拐骗之徒钻空子?监管的方式和水平有没有与市场创新、业务发展的复杂性同步提升?这些都少人问津。

  捧上天是一种捧杀。此前,新金融爆发式发展的背后,除了压抑已久的发展冲动,也有不少非理性因素。如,对金融业的本质没有深刻理解,也缺乏经验积累,只听说这个新兴行业赚钱快,各路资本就一拥而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这个行业再加以过多吹捧,或是在审批、监管上过于宽松,就会放大行业弊端。

  如今,随着多起风险事件的爆发,整个新金融行业的口碑急转直下,人人避之不及,从业者羞于谈及自己的工作。一些园区、写字楼对互联网金融类企业从“筑巢引凤”到想方设法清退,一些银行关闭网络信贷支付通道,迅速划清与任何新金融企业的关联。

  还有一种是“棒杀”,存在不容小觑的次生危害。不加以区分,一概否定的棒杀,容易误伤一部分规矩从业的企业。就新金融行业来讲,这类企业大多仍处于规模较小、发展爬坡阶段,暴风雨般的棒杀,或将影响其安身立命之本。对于那些确实存在问题,舆论的放大器也容易加速其发病、蔓延,小伤口变成致命伤,造成更大损失。

  需要强调的是,棒打落水狗,首先要搞清楚对象的本质。真是骗子,该出手的应及时出手,在问题爆发、蔓延之前就出手,最好一开始就不要让它有机会害人;对正规从业的,尽量别让他们躺枪。

  最近,已经有一些理性的声音在提醒:你们骂的e租宝、中晋,根本不是P2P,真正意义上的P2P,实质上是做信息中介,不能做资金池业务。甚至,这些都算不上是一种新金融机构,只是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行着庞氏骗局、非法集资之实。真正的新金融,是借助技术创新为工具,更优化金融服务,而金融业本质上应有的严格风控底线不该变化。

  说得容易,做起来难。真的要那么清晰地一分为二,首先对市场管理者的鉴别判断能力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良莠并存的市场中,在环境瞬息万变的周期阶段里,对监管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前所未有的高。如果水平不够,就容易在捧杀与棒杀之间来回折腾,“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会无尽循环。

  除监管应保持定力、有所作为,投资者也该有风险意识,尤其是从既往重复上演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如果看着表相“高大上”,就以为有银行背书、监管默许,就一头扎进去,出了事认为应该有托底和买单,这种看对了赚钱算我的,看走眼了丢钱要人赔的逻辑,也是不可取的。

  至于广大声称合规经营、无端受累的新金融机构,也要进行反省。你有没有一度因为不法同业高利率不正当竞争而乱了自己的节奏?是否曾经因诱人的利益而暗暗打过一两次擦边球?如果有,要尽快收手、整顿,如果没有,就把现在误担的“骂名”,看作是紧箍咒。毕竟,打击非法、正本清源,是对规矩从业者最大的犒劳。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