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睡6小时的北大虎妈作息表不只缺“觉”

2016年03月04日 07:33   来源:长江日报   张玉胜

  近日,朋友圈里一张“小P孩作息时间表”的图引发了网友热议,按照这张作息时间表,“小P孩”每天从5点起床,一直要各种学习到23点才能睡觉。每天学习18个小时、睡眠6个小时,如此勤奋的学习,让不少看到表的重庆市民感到惊讶,“小P孩”的家长——家住南岸的刘女士是北大毕业,这件事也导致了这位30岁的北大虎妈爆红网络。(3月3日《法制晚报》)

  都说童年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快乐成长季,可当下的很多孩子却自幼就承载着父母“成龙成凤”的监护压力。在现实生活中,过早为孩子安排作息、规划未来的家长并不鲜见,出自北大“虎妈”之手的“小P孩作息时间表”,不过是将其具化和被媒体曝光的典型个例。

  面对“只睡6小时”的作息表,人们首当其冲的质疑便是对可能导致孩子“睡眠不足”的忧虑。也许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睡眠时间未必有一个清晰可考的标准界定,且不无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个性化差异,但睡眠将占去人一生的“三分之一”时间的认知却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社会常识。“只睡6小时”是否够用,孩子最具发言权,刘女士以“上课不打瞌睡”作为检验标准未必科学。

  透过每天安排满满的学习18个小时的作息表,人们更看到了9岁孩子话语权、自主权和童趣性的缺失。诚然,刘女士为孩子正常学习之余选定的包括古文、钢琴、围棋、奥数、跆拳道、拉丁舞等在内的9种课外项目,的确不无“为孩子好”的善意初衷。但问题是这些项目只是出自家长意志的人为设计,并非就是征得孩子同意、契合孩子情趣的“自选动作”。8小时之外却有10个钟点的“加班”,不知刘女士考没考虑孩子的负担和感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更是孩子们的权利。曾几何时,人们对“玩”却持有偏见,认为是对时间的浪费和对意志的消磨。我们不反对监护人对心智不全、亟须调教的未成年孩子,实施堵漏补缺、因势利导的性格培育和习惯培养,但必须首先将其视为独立的个体,多些协商沟通、少些越俎代庖。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