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奇葩提案,引入第三方是个好办法

2016年02月04日 10:09   来源:红网   郑渝川

  近年来,各级“两会”期间,一小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奇葩”建议、议案、提案,有人还发表了“雷人”语录,引发公众热议。为改变这一尴尬现象,深圳市人大代表朱闻博向今年的深圳人代会提交建议,建议引入第三方机构来改善人大议案建议质量。朱闻博称,议案、建议内容和质量需要归纳提炼,人大代表多数为兼职,时间、精力较为有限,部分建议仅从有限渠道和个人观察获得,因而并不全面,且容易提出不具备经办可能的要求。他建议,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一批第三方科研、咨询服务等社会机构来提升议案、建议质量。(2月3日澎湃新闻网)

  应当看到,之所以会有“雷人”“奇葩”的建议、议案和提案被提出,是因为从全国“两会”,到很多地方的人代会和政协会议,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步,代表委员可以真正意义上做到畅所欲言,也不必过于担心说错会带来严重后果。这种情况下,一些代表、委员发表个性化言论,敢于表达被认为是其个人偏见、错误认知的看法,这显然是有底气发言的表现。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问题,在不同地点、时间出现,有关不同对象,可能有着不同的成因,这意味着代表、委员如果提出与大众认知、官员看法相差较大的观点思路,发表一些批评,建言又有悖于既有的政策导向,并不一定就是错的。事实上,从国家到地方,无论是党政领导人,还是人大、政协机关的领导干部,通常会鼓励代表、委员提出这类令人耳目一新,对人们既有的认知和思路形成颠覆性挑战的建言。

  但现在的问题是,建议、议案和提案中的“颠覆性创新”并不多见,更多则是对既有政策的阐释,或是站在地方或部门角度,向上级领导“哭穷”、向上级机关要钱要政策,或是对新闻媒体报道、网友观点的简单化转换。还有一些建议、议案和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发言,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狭隘之处,偏离基本事实,或是基于对某一理论、国外案例的错误理解,又没有把握清楚本地(国)实际,进行了偏差明显的发挥。

  代表和委员提出的建议、议案、提案,如果长期都有相当一部分,质量不高,漏洞百出,成为大众笑料,或毫不在意社会评价,一门心思“哭穷”、要钱要政策,这将影响人民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政治形象,使得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共参与热情变得困难重重。因而,必须努力致力于提高建议、议案、提案质量。

  深圳市人大代表朱闻博建议,引入第三方机构来改善人大议案建议质量。这项建议如果能够被采纳,深圳市及所辖各区可以就此进行试点,有助于提高该市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质量。笔者认为,在基础上,深圳市人大机关可考虑为每位代表,在确立议案、建议及会议发言方向、选题和方向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之配备专职助理或鼓励其聘请专家、邀请网友、市民代表,将粗浅、笼统的设想、观点,转化为更高质量、更具科学性的提纲,为开展深入调研并最终形成高水平的议案和建议打下了坚实基础。

  只有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及会议发言质量明确得以提高,代表参政议政对于当地政府部门履职的监督和约束力度,才可能得到大幅强化。反过来,当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行动、行为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后,社会关注度会有显著提高,这也将敦促代表本人多花时间履行代表本职、竭力提高履职质量,如此促成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