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路怒症背后的“愤怒陷阱”

2016年01月04日 08:02   来源:西安晚报   木须虫

  日前,南京一对夫妻过马路未走斑马线,与一骑车男子擦身而过时女子竟被一脚猛踹,摔倒在一辆汽车后轮旁,十分危险。丈夫以为妻子是被汽车碰倒,还差点打了司机。马路上,人人都应遵守交通法规,遇到不文明行为也应礼貌制止!(1月3日央视)

  去年5月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让人们熟知了一个词:“路怒症。”“路怒症”有定义是指带着愤怒去开车。显然,这与起码的观感不相符。很简单,许多人驾车出门,有着特定的目的,如回家、赴约、旅游等等,更多时候是高高兴兴出门,心态平和。“路怒”的发作,交通相关的因素只是诱因,比如摩托车司机怒踹行人,莫名的怒火恐怕只是一念之间失去理性,导致行为失控。当然,其行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被踹倒的女子可能被其他车辆碾轧造成人身伤亡,害人而害己,追悔莫及。

  之于“路怒”,固然可以呼吁和倡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理性对待纠纷,但是,这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对于“路怒症”有观点认为,是个体社会生存压力下焦虑和无奈,在交通领域的爆发。的确,这是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许多的“路怒症”事件,其纠纷源于对规则的争执,暴力代表着守规则者对不守规则的“武力批判”,其潜意识则是秩序利己的愤怒表达,反映了个体生存空间受挤压的焦虑和困惑。

  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转型期内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集中涌现,原有的社会平衡机制受到冲击、失灵或者失效,尤其是利益调节机制与社会规则遭遇公平的瓶颈,导致传统信仰和社会准则的信任危机,很多人内心的浮躁状态被放大。

  “路怒”背后的愤怒陷阱应予关注,它不止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它不止是文明素质的问题,而是社会心态的问题。盖上愤怒陷阱,需要更多制度“药方”来标本兼治。一方面,要更大程度促进社会公平,在利益分配、公共管理、司法行政等多个领域,作出更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的重大调整,营造更为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心态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重建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