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 对接“一带一路”

2015年11月04日 07: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澳大利亚虽然与中国远隔大洋,但经济贸易联系十分紧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的“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势必将澳大利亚和中国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提出,中方愿意应澳方邀请积极参与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计划。今年6月18日,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公布了其“北部大开发”计划。这份名为《我们的北部 我们的未来——发展澳大利亚北部构想》的白皮书,提出未来20年澳大利亚北部发展的愿景和蓝图。

  澳北部地区包括北领地区全境和昆士兰州、西澳大利亚州北部地区。北部开发计划包括打通影响发展的6大瓶颈:改善繁杂的用地法规制度,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商业、贸易和投资,增加基础设施、降低经营和生活成本,取消用人障碍,以及提高执政水平。

  白皮书新提出了金额达12亿澳元(1澳元约合0.71美元)的投资计划,作为对之前50亿澳元基础设施投资的补充。其中,最大项目是30亿澳元的布鲁斯高速公路,其他项目包括西北部沿海公路(1.72亿澳元)和北领地区公路建设(900万澳元)。

  白皮书指出,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会给澳北部地区带来无数发展机遇,澳政府将努力为北部地区吸引更多投资。

  处于热带地区的澳大利亚北部面积占全澳面积的40%,但总人口刚刚超过100万,只占全澳人口的4.5%。虽然澳大利亚开发北部的梦想几乎与澳大利亚的历史一样长,但本来就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对北部开发的紧迫感一直不强,而澳北地理上靠近亚洲的优势也只有在亚洲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腾飞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之后才真正显现并带来机遇。

  2015年8月,中澳第二轮战略经济对话在堪培拉举行。中澳双方认识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与澳大利亚的“北部大开发”倡议和国家基础设施发展计划有许多共同点,要通过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接进一步提升合作的领域和层次。

  澳大利亚北部矿产资源丰富,也有大片农田和牧场,但由于澳大利亚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大规模的发展仍需外来资本的支持。澳大利亚联合通讯社的一篇文章指出,“北部大开发”白皮书显示,政府不再希望扮演投资者的角色,而是希望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借外力发展北部。

  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后,中国对澳矿业投资有所降温,农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已有一些中国私营企业领风气之先,在北部地区或租赁或收购了大片农田或牧场,种植甘蔗制糖,或在牧场养牛,产品再出口中国,满足中国国内不断增长的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澳北部地区发展长期落后于澳南部,联邦政府此次在“北部大开发”计划中承诺增加投资,加强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地区面积广大,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是巨大的。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的安排,北领地区首府达尔文将于今年11月举办“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开发论坛”。在中澳第二轮战略经济对话中,中国政府表示支持中国企业参加这一论坛。

  矿业繁荣退潮后,澳大利亚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北部大开发”是其重要一环。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就任新总理改组内阁后,为资源能源部长增加了管理北澳大利亚职责,由乔希·弗赖登伯格担任资源、能源和北澳大利亚部长。中澳两国经济互补性强,澳“北部大开发”的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还将有很多文章可做。(徐海静)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澳对待中资不应逆反短视    2016年05月06日
  • ·澳大利亚审慎看待中国投资    2016年03月31日
  • ·探秘澳大利亚养老社区    2015年12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