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文化心存敬意,没有收藏也不会毁坏

2015年05月29日 07:18   来源:新民晚报   陈原

  我生长在北京张自忠路三号大院里,这里曾经叫铁狮子胡同一号,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每次被撞损,都会引起舆论的关注和网民的声讨,但大门下面的路面经过岁月的磨洗,已经从我小时候的规整平实,变得四分五裂、坑坑洼洼。这路面实际也是百年历史文化,历经沧桑,每当我踩在这片路面,每当我看见路面上车来车往,碾压而过,就感觉一段历史记忆正在销蚀。

  成语,在汉语言中最具历史文化的意味;戏曲,在艺术欣赏里最见历史遗产的底蕴;而节日文化、礼仪文化,体现的正是传统的精神内涵;墓碑、牌楼、石刻、城墙,则可以直接触摸到先人的文化体温和文明力度。但几十年来,有人最喜欢肢解成语,戏曲消失的速度则最惊人,节日文化和礼仪文化被丢失得最明显,墓碑、牌楼、石刻、城墙,被摧毁得尤为随意。

  与故宫、长城等各级重点保护的文物相比,这些每日每时流经我们身边、闪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虽然遇见却熟视无睹的历史文化,恐怕更可能被忽视、被伤害,更容易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悄悄湮没。

  其实,无论是重点保护的文物,还是没有被明令保护的遗产,无论物质还是非物质的,我们不但需要法律保护和专业保护,更需要多数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认同。这种精神认同是一种文化的归属感、一种家园的寄托感、一种血脉的延续感。没有精神认同就不可能善待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善待需要感情、需要价值取向、需要起码的尊重。

  对历史文化心存温情与敬意,即使没有收藏,也不会毁坏文物;即使面对的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也同样不会践踏、损毁、改造。因为温情带来的是呵护,敬意的结果就是珍重。(陈原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