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等新媒体的“罪”与“罚”

2015年05月25日 09:31   来源:大河网   刘海鹏

  多元的生活方式为人类基于现实与理想的生活提供了近乎无限延展的空间,后现代主义的物质化塑造让人在工具模型的道路上滑翔的愈来愈远。科技生活不断演进的出发点本是为人类最大程度的解放和便捷自身提供可能,但是在“科技黑箱”的支配和左右下,人却不是仅仅享受“科技红利”带来的简单从用,而是在新兴“科技鸦片”魔鬼般引诱和蚕食下,温水烹煮青蛙,而深深陷入,不能自拔。

  貌似丰富但极为碎片的阅读,貌似多元但极为狭窄的呈现,貌似有思维深度和广度,但却极为平板的刻载,让人们在众声喧哗的“标题党”,甚嚣尘上的“猎奇门”,自恋狂躁的“酷秀台”中瞬间瓦解。不可否认,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为人们文化快餐和精神补给提供了暂时的“化肥”,中间也不乏少量以“文化”或“哲思”冠之的思考与反刍,但如果放在个体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文明演进的总体进程中看,饮鸩止渴所带来的深层次毒患是遗害无穷的,它不仅将人深刻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系统碾碎,而且会让人在鼎沸和嬉戏中不断迷失自我,丧失本我存在的根基,变成泯然众生的“四不像”。

  微信等新媒体客观加剧了嬉戏心态的疯长。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及科技化进程让人逐渐疏远了与土地和他人的关系,不断隐藏和遗忘内心的静守自笃,生活、工作的压力、焦虑、愤懑,渺小自我与坚固社会的强烈对撞,让人总臆想找一个突破口来进行最大化的发泄和派遣,地理、时空的客观限制让人又不可能更多的拥有时间和机会去逃遁尘世,放逐山林,于是只能在私密的空间中偷偷地乐与悲,鼓与呼,忧与愁,以游戏的心态脱下面具和铅华找回放下浮屠的阴影背后的真实自我。于是,疯狂的“刷屏”,贪婪的“追剧”,无厘头的“点赞”便成了实实在在的借别人杯中之酒来浇自己心中“块垒”,或通过饰化来隐藏或放大自己情感斑点的主要方式。随波逐流的“微潮涌动”,看似深悟幽默三味,实际更加拉低了人抗击挫折和生活重压的能力。不知所以,无缘无故的融入和呆笑,扼费的不仅是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加剧了嬉戏心态的疯长。如同一场漫长而让人绝望的瘟疫,肆虐传播的同时,也将一具具灵魂嵌出的“空壳”在时间和空间的交纵中埋葬。

  微信等新媒体客观加剧了灵魂无处安放的恐慌。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索的芦苇,人的高贵在于其思想的高度与品质。很多人不屑于在故纸堆中寻找历史残垣断壁,但也绝不可不分青红皂白的铺天盖地信息中尽所拿来。微信等新媒体一片火热,看似百花争艳的背后却着实隐藏着不少躁动不安、无处安放的灵魂。主观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和感觉在微信等新媒体中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救命的稻草,发声的出口,灵与肉安放合适的殿堂。于是,争分夺秒“自拍者”有之,蠢蠢欲动“摇旗者”有之,迫不及待 “生恐疏漏者”有之,丢却了思想,丧失了自我,心甘情愿追随在网络大V的石榴裙下,不辨善恶的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烟花散尽,蓦然回首,自己的灵魂非但没有安定,反而像打了“鸡血”,躁动与狂吠之后留下得更多是思维的空白与内在的不安,如同瘾君子吸食了毒品,痛并快乐着是虚幻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则是实际和永远的。

  微信等新媒体加剧了国民素养提升的不确定性。国民素养是国家文明发展的基石,当大量文化精英或有深刻见地的思想者面对微信等新媒体选择性集体沉默时,当大量的市侩和社会庸俗弥漫整个新媒体空间时,当大量不知可否的新青年或是心如净纸的儿童受到无端的教唆和蛊惑时,我们就不得不正视本无需讨论但却可能带来深远影响的微信等新媒体的罪与罚。单调、平板、世俗、厚黑、精致利己不是社会发展的健康取向,更不是国民应该坚守的操行与理想品质。当过多的俗文化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去冲击、压占国民素养提升和社会文明发展的空间时,我们就务必保持谨慎态度。

  面对微信等新兴媒体我们既不能做《拿来主义》中的孱头、昏蛋与废物,更不能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去粗取精,趋利避害,放开脑髓,加以辨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