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权“九成为职业打假”的喜与忧

2015年03月16日 11:05   来源:光明网   何勇海

  买到伪劣商品,除要求商家退货,普通消费者往往因维权成本过高而忍气吞声。但当遇上职业打假人,不法商家就会叫苦连天。自去年3月15日新消法实施以来,在新消法和司法解释支持下,消费领域出现职业打假热潮。从各地法院公布的数据统计来看,在各地法院受理的涉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至少有90%是职业打假人要求消费赔偿的案件。(3月15《半岛晨报》)

  有一群职业打假人通过常年的消费诉讼维权,让不法厂商时常感到“肉疼”。否则,若只是偶尔一次的简单处罚,会让不法厂商不痛不痒。哪怕职业打假人是以知假买假为基本生存手段,但其终极目的还是打击假货,遏制制假售假行为,净化与监督消费市场,这是让人可喜的现象。

  但是,让人忧虑的是,消费领域的侵权行为近年来屡屡发生,消费维权官司发起者中职业打假人占了九成,这从侧面暴露出普通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的不足。

  普通消费者为何鲜见发起维权行动呢?每逢“3·15”前后,均有消费者维权屡陷“囧途”的报道,这些消费者要么拿不出确凿证据,要么程序繁琐时间漫长,只得放弃维权。即便有维权成功者,也普遍存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追回一只鸡,杀掉一头牛”等“惨胜”的情况。可见,证据搜集难,时间、金钱、法律成本大,使普通消费者对维权敬而远之。

  虽然去年3月15日正式实施的新消法规定,遇到消费投诉,被投诉厂商要提供相关证据自证清白。这个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旨在改变消费者维权时取证难、成本高的弱势状况,但并不意味着就能万事大吉——对于商家出具的无质量问题诊断,消费者可能没有任何反击能力。比如买房、卫生间漏水等质量问题,是不是有了一纸建筑验收合格证,消费者就无权要求退换房?比如买电视机有色差,一纸“不影响观看”的鉴定是不是就能打发消费者?

  此外,时间成本高、消费投诉的有效性、打击处罚的及时性等仍是待解决的问题。据央视曾经进行的消费维权成本调查结果显示,46.1%的消费者在解决投诉上需要花一个月以上时间;在很多消费者看来,造成维权成本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还存在侵权人难以找到的维权困境……

  这些问题对消费维权都形成了无形的阻碍,滋长了商家的侥幸心理,急功近利牟取眼前利益,难以形成公平诚信的市场氛围。就此,有关方面不仅应引导普通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还应不断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减轻消费维权的时间、经济和法律成本。比如招募消费维权志愿者,通过志愿者为消费者提供无偿服务,让消费者的维权收益大于成本支出,从而有足够信心好好“讨一个说法”。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