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36年;从现在起到2050年前后即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算来大约也是36年。站在两个36年的历史节点上,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如何总结过去,又怎样开创未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过去的36年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一是坚定不移实行改革开放。过去的36年,我们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二是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开创了一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去的36年,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三是战胜艰难险阻创造了“中国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无论面对苏东剧变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无论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经受特大自然灾害袭击,我们都沉着应对、化险为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过去的36年,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未来的36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过去36年的巨大成就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坚实基础,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前景光明,催人奋进。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思考和明确一些重大问题。一是明确奋斗目标和历史定位。未来的36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基本实现现代化则是更高阶段上的国家建设,是经济模式、生产方式乃至文明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和历史性跨越。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我们要清醒认识未来36年的这一奋斗目标和历史定位,未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奋斗目标和历史定位。二是明确如何迎接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和话语权日益凸显,大国外交为我国未来发展赢得了良好外部环境。但也要认识到,未来36年我们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不会消失,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井喷式”矛盾值得警惕。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直面风险又不畏惧挑战,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始终坚持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三是明确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未来36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断丰富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此,我们必须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过去与未来昭示着我们任重而道远。站在“两个36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看清联系、明晰关系。前36年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开启的,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后36年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重要标志开启的,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前后两个36年是紧密联系、相互衔接的历史阶段。尽管两个36年在时代背景、目标任务、战略步骤、方针政策等方面都有某种差别,但它们贯穿着同一个历史主题,那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前36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指导、确立了制度保障,后36年正是在此基础上开拓前行的。站在“两个36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就必须既胸怀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继续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接力奋斗,朝着既定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为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