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文化圈“官气”须铸造严密制度笼子

2015年01月20日 10:51   来源:光明网   凌国华

  日前,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在京召开,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当场“怒批”一些书协“官气”太重的话,让官员兼职书法协会这一现象再次引起社会关注。昨天人民网刊文,揭露多省份书协领导中有地方官员。按照中央要求官员不得担任社会团体领导。专家表示,王岐山讲话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对于官员任职社会团体现象未来可能将更严格查处。(1月19日 《京华时报》)

  “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一语道出书协等文化圈中“官气”深重的状貌。按理说,官员不是不可以有比如书法、绘画、摄影、收藏等个人爱好,只要这种爱好跟自己作为公共权力执掌者的身份不造成冲突。或许这么说,只要个人爱好没有损害与公共权力密切关联的公共利益,个人爱好尚不乏缓解工作压力、陶冶个人情操等积极作用。

  不能与公职人员的身份冲突,不能损害公共权力联结的公共利益,不能利用公权力谋求个人利益,可以说是官员发展个人爱好的底线。然而,我们的愿望虽美好,现实却太残酷。无论从官员加入书协等社会团体后个人作品行情一路见涨的吊诡,还是从“落马”官员被媒体披露的各种“雅好”所具备的惊人“吸金”能力,我们都可以看出,在官员所执掌的公权力的荫庇和浸染下,他们的个人爱好已变质,沾染上并不光彩的铜臭味。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公职人员背后的权力与所谓个人爱好“有机结合”,已然导致公共治理伦理的塌陷。

  一直以来,社会团体的“官气”为舆论所深恶痛绝。这不仅让社会团体失去其本来面貌,而且是公权力触角对“社会”的过度干涉。在需要“重新发现社会”的语境下,让政府的归政府,让社会的归社会,让个人的归个人,公共权力理应给社会和公民必要的腾挪空间。毕竟,政府不能也不应该包办一切,“小政府、大社会”是公共治理发展的必要理念。从根本上说,相对于官员在社会团体中的“职位”来讲,或许他们更关注的是这个“职位”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毋庸置疑,官员的个人爱好,无论是书画、摄影还是收藏,除了能够体现所谓的个人品位涵养,更能给他们带来额外“收益”。“按官职大小给艺术价值排序,主席的字比副主席的好,副主席的字比秘书长的好”,虽然将艺术价值跟官职挂钩令人匪夷所思,但这在当下无疑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于公权力失范,“现在有的干部玩过了,飘飘然了”透出的警告意味十足。

  利用公权力对文化圈的畸形影响,别有用心获取畸形利益,是当下文化圈“官气重”背后的真实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官员和书协等社会团体之间是相互攀附、相互利用的关系。官员在协会任职,自己作品(藏品)就有了升值保证;协会拉到官员来“任职”,背靠大树好乘凉,有利于开展各种“活动”轻松筹钱、办事。趋炎附势也罢,抬高身价也好,在这种吊诡的关系中,官员和协会都是公共权力的依附者和利用者。当权力被别有用心地利用,其公共性已然沦陷,蜕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落马官员的书法作品价格直线下降,甚至题词被铲除,也映衬出被公权力绑架的官员“雅好”是多么弱不禁风。

  爱好是个人的,权力是公共的。两者掺杂在一起,个人雅好就容易沦为“雅贿”,权力的公共性将陷入被剥蚀的境地,于公于私,危害深远。从一些落马官员的际遇可以看出,他们的贪腐行为跟个人“雅好”具有重要关联。“不怕领导有原则,就怕领导无爱好”的调侃或许缺乏理论深度,却是朴素的民意映射。说到底,官员被个人爱好所“击倒”,还在于权力的公共性没有得到坚守,更凸显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尚存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由此看来,消除文化圈“官气”不仅要猛药去疴,斩断附着在公权力上的利益勾连,更应从制度上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