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表,戴在学生手腕上,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是家长遥控监听的工具。浦东新区一所知名学校里,老师发现这块不普通的表后,立即引起了一场风波。老师们纷纷气愤填膺,认为家长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请动了记者和律师介入。法律专家也认为,作为相对封闭的课堂,未经学校允可,擅自监听,的确涉嫌侵权,甚至也侵犯了其他学生的隐私权。那么,这块表拿掉以后,是不是问题就不存在了?一些所谓的“怪物家长”又该如何对待呢?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各种微信群、家长圈,非常活跃地参与到教育中。忙于工作的教师家长都可以比较方便地交换信息。不过,消极意义也同样存在。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少了,有些家长在群里聊得热火朝天,但是面对面可能素不相识。对老师来说,也是如此。把微信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作业记录、学习手册,却少了一点个性化的关怀。在不少家长的感觉里,对学校教育的认知,并没有超越过去,对孩子的学校表现也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是信息不对称的本质没有变化。
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介入肯定会越来越深。很多小学,不允许学生们课间去操场活动,原因就是学校担心一旦出现意外,会引起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那么,禁止学生去操场,是不是就能得到家长的支持?显然,大多数家长是不会买账的。类似的还有,教室要不要装空调、空气净化器,班级里是不是有人得了流行病……家长的过于“操心”,让学校倾向于保护性自我封闭。如何打破这种僵局,要解决的还是信息不对称。如果家长充分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对学校的运作充分信任,还会发生“戴表”这种怪事吗?就算有,也自然会被其他家长所鄙视和劝阻。学校应该尽最大努力公开透明地办学,相信大多数家长的理性判断能力,让家委会发挥协调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作为老师的配合工具。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