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遇冷未必是坏事

2014年11月19日 14:01   来源:东方网   谭浩俊

  据报道,沪港通启动次日,交易急剧降温,截至A股收盘,沪股通每日额度130亿还剩82.21亿元,仅使用47.79亿元,占比不足四成。港股通每日额度105亿人民币仅使用5.70亿元,还剩99.30亿元。而在首日,130亿元和105亿元额度全部用光。与此同时,A股港股也加速回调,沪指收跌0.71%,洞穿10日均线,港股恒生指数也出现不小幅度的下跌。分析认为,这是利好兑现的表现。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利港通利好兑现的表现呢?利港通的作用,是否真的只有一天的生命力呢?显然,这样的分析,是太过肤浅、太缺乏说服力了。

  事实上,对沪港通来说,原本就不仅仅只表现在眼前、表现在短期内,更多的作用,应当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所以把利港通第二天的表现不佳理解为利好兑现,说到底,就是对利港通的作用理解错误,把利港通仅仅当作一种股市刺激手段了。

  众所周知,开通沪港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A股与港股的互联互通,实现两大股市之间的优势互补。特别对A股来说,不仅要通过沪港通引入更多的资金,引入更多的投资者,引入更多的市场活水,而且要改变A股的估值方式和投资理念,能够更多地站在价值投资的角度进行市场投资,而不是一味炒作和投机。

  也许正是因为对沪港通的认识存在问题,对沪港通的作用过度局限于引入资金。所以,当出现次日交易降温时,就认为沪港通的利好被兑现了,作用被消解了。殊不知,这恰恰是A股成熟的表现,是投资者成熟的表现。如果沪港通也象近日改造的新股一样,被过度炒作,过度放大作用,倒是令人担心的。因为,无论是香港投资者还是国外的投资机构,他们更希望做的是价值投资、中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炒作。因此,会十分理性地对待沪港通,对待自己的投资行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十分困难的状态,各项经济数据都难言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度炒作沪港通,就等于这些年的A股投资行为,是炒作和投机,而不是投资。真正的投资者,是要把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的表现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是需要有足够的投资价值做支撑的,而不是为了某种概念而恶意炒作。

  管理层所以要开通沪港通,也决不仅仅为了眼前股市的热闹,眼前股市的所谓“牛气”,而是想通过沪港通的开通,让投资者变得理性、理智一些,而不是盲目投资、跟风投资。沪港通次日遇冷,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内地投资者的一种理性教育、理智教育,告诉广大投资者,沪港通不是万能的,沪港通不可能成为只会赚钱的平台。

  事实也是如此,沪港通次日的遇冷,恰恰说明香港和国外投资者理性投资的元素已经渗透到A股,并影响到了港股。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既没有对沪港通失去信心,也不想把沪港通炒作成一只普通的股票,而是想让沪港通的作用慢慢发挥、能量慢慢释放,最终带动A股步入良性循环。

  A股到底能不能步入牛市通道,象沪港通这样的改革是需要的,概念也是需要的。但是,更需要的还是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经济数据的改善,企业运行状况的改变。如果这些方面的条件不具备,就算沪港通能够带动股市的上涨,最终结果,还是会回到原点。沪港通作用的发挥,必须有经济做支撑,有企业运行状况的改变做基础。只有当经济形势好转了,企业效益提高了,沪港通的作用也就能真正发挥了。而沪港通作用的发挥,又将带动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好转。

  所以,对沪港通次日出现的交易遇冷,应当客观看待、理性对待,更多的从正面去理解和把握,而不要盲目认为沪港通的作用没有了,利好被兑现了。果真这样,沪港通的开设也就完全失去意义了。可以肯定,随着投资者日益理性,沪港通的作用会慢慢地对外释放,并推动A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暂时的遇冷,是为了更好地发热、更好地聚集人气、更好地营造投资氛围。

  编辑点评:

  沪港通是香港和内地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投资环境预期的反应,我们应该趁此机会把经济和投资环境搞上去。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