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坚强”占足了教育资源失衡的便宜

2014年11月11日 12:51   来源:红网   冬月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11月10日新华网)

  当土地财政的屡试不爽对撞上居有其所的刚性需求时,房价便成了国人最关注但又最难琢磨的复杂数字。而当其还要与某些商品“绑定销售”时,复杂指数恐怕还要再上升一个数量级。更甚者,仅说“量”已显不足,很多“质”的飞跃早已出现。不能住人的4.4平方米的房子,就是“质变”的最好代表。

  “绑定销售”体现了开发商十足的“慧眼”。只要靠近名校,不管定价多高,不管住人还是住啥,都完全不愁销路。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购房者也跟着“精明”起来。帮孩子入学仅是目标之一,报完名后还有更现实的转手获利空间,这也进一步延伸了开放商的“眼界”。为此,别说4.4平方米,就是0.4平方米都“无关大局”。

  然而不管是单纯为了利益的商人也好,还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家长也罢,都逃不过另一场更大的“绑定销售”的配角命运。就近入学,这不就是关于教育资源的绑定销售吗?通过划地盘,将“就近”的教育资源“强卖”给该地盘上的家长。若家长愿意接受,“绑定”成功;若家长不喜欢这个商品,比如换个地方给孩子买个4.4平方米,虽然逃离了此地,但又成就了另一地方的“绑定销售”。换言之,高价学区房既可理解成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抗争,也可理解成一种顺从:抗争了甲、顺从了乙;而不管怎样,有关部门始终“执牛耳”,因为在他们眼里,甲乙本一家。

  有关部门“确保教育公平”的初始动机是好的,但就近入学政策未必就生逢其时。在教育资源本身尚不均衡、甲乙迥异的现实条件下,强行采用划地盘的方式推行就近入学,又如何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家长选择他们心目中更好的学校何错之有?用人为制造的地界能束缚住家长的望子成龙之心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对地界更“敏感”的,莫过于房地产开发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