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扭曲的教育资源为“房坚强”撑腰

2014年11月11日 10:26   来源:光明网   沈佳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1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前些年房地产业的迅速崛起,房地产市场处于基本饱和状态。因而,近两年,房地产“有价无市”现象严重,于是,各地纷纷出现房价环比下降趋势。然而,就在众多房地产商为卖不出房子“绞尽脑汁”之际,一种名为“学区房”的房子,却反升不降,而且价格“惊为天人”。

  最近在北京,就有人花了135万买了4平米的房子,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缘何近些年“学区房”市场紧俏、一路高歌向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身上的“附加值”。试想,如果买了房子与孩子能不能上所好小学、好初中无关,那么,还会有人不惜血本,购置根本无法容身的4平米“蜗居”吗?

  “学区房”的出现与义务教育学籍与户籍捆绑的入学政策密切相关。将义务教育的学籍与户籍挂钩,本是迈向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利好措施,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却成为了某些商人盈利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时也是家长望子成龙心理的畸形折射。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教育质量好的学区的房产,着实让人唏嘘。

  古时“孟母三迁”只为给孩子寻觅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如今家长“一掷千金”为给孩子好的教育资源。在花重金购房过程中,实则潜伏着教育不公的“种子”。教育资源不自觉地倾向了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孩子手里,侵犯了其它孩子的受教育权利。

  “学区房”成为“房坚强”是教育制度的“异化品”,是教育资源配置愈畸形的“晴雨表”。因而,要想解决“天价”学区房一问题,首先,要重新调整教育资源,填补因为户籍与学籍挂钩的漏洞问题。其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采取措施,遏制商家趁“虚”而入的行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是没错,但不能因此让教育变了“味儿”。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