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餐”诱人也要口好开

2014年09月28日 08:25   来源:长江日报   梅明蕾

  在武汉谋划“万亿倍增”计划的关键当口,市有关部门日前召开项目推介会,向民营资本推出2014年鼓励社会投资项目。38个项目涵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三个领域,估算总投资逾千亿元。媒体谓之为一个投资项目的“大餐”。

  与“万亿倍增”的宏图相比,逾千亿的投资乍看起来算不得什么。但在武汉现有的经济构成下,民企分得的这杯“羮”,还是相当稠厚的,比如这次,地铁、长江大桥等大项目都向民间资本开放,所以民企与自己的过往相比,说面对的是一顿“大餐”,也不为过。

  抛开所有制因素,资本最本质的特征便是逐利,哪里有钱可赚,资本便流向哪里,因此资本总是青睐高利润行业。而民企又因其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等方面优势,天然地比国企(更比政府直接投资)拥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竞争性。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是民企或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方。

  据称,去年武汉民间投资总额已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58.3%,纵向比,有长足进步;横向一比,却低于63%的全国平均水平,更不及沿海民营经济活跃地区80%-90%的比例。以武汉当下的经济体量和发展态势,如是差距不可小视,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差距不乏历史原因。虽然大汉口开埠不迟,重商意识早立,但后来国企独大的经济格局(退回去二三十年,甚至有“武钢感冒,武汉打喷嚏”的说法),和意识形态的阻力,终使民企一路处于小打小闹的规模。后来虽有所觉悟,但总难一蹴而就先进者的高度。

  毋庸讳言,差距也来自政府自身。有专家就指出,民企推不开“玻璃门”,不排除政府部门自身利益作怪,如有些项目,是给“亲儿子”(政府自己成立的公司)做,还是向市场和民企开放,每每成为对政府的考验。事实上,政企分开喊了几十年仍剪不断理还乱,说到底仍是一个利益问题。民营资本一步步坐大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政府逐步让度自身利益的过程。

  从更长的时段看,我国每个民营企业家几乎都有被政府无视、怠慢和干预的历史。然而数十年过去,各地差距就显现了。由于职业的缘故,我们也曾耳闻目睹过民营经济发达地区那些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地位和待遇。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已成真正的座上客。曾经的办事难、看脸色、托关系、找门路,现已少之又少。这所谓投资环境的东西,细数起来事小,往往却是生意成败之大要。

  某种意义上讲,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就是让民企、民资有更大的舞台。民企民资追求的无非是两点,一是安全,一是高效。值此项目的“大餐”端上之时,如何让那些民企民资“吃”稳 “吃”好,当赖各级政府得力的后续。因此我们说,端上“大餐”还只是第一步,应该不是套话。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