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采访调研发现,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实施中衍生出的一些问题还有待破解。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反映,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9月15日《京华时报》)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寒门学子进入名校,这些政策使得农村贫困地区的莘莘学子看到了希望,并怀着这份希望以心中所向往的大学为动力而更加努力学习。
然而,一些“领导”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令其子女享受着并不属于“他们”的“政策”。据了解,在国家政策的响应下,各大高校为满足寒门学子的求学需求,都相继降低了“门槛”,使得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的学生步入了理想的大学。其中,来自河北贫困山区涞源县马庄乡范台村的刘怡敏,日前成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一新生。刘怡敏高考前参与并通过清华重点选拔农村学生的“自强计划”,获得50分加分而被录取。正是由于这项优惠政策,使得一些欲走捷径而令子女考取名牌大学的官员“蠢蠢欲动”,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使其子女进入贫困县高中就读,顶着“贫困”的帽子,换上“贫困”的身份,骗取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宝贵的名额。细想,“领导”的子女拥有的已经比寻常人家的孩子好很多了,却为何还要去争抢对别人来说的“出路”呢?同样,在这样父母的利益熏陶之下,将来培养出的“人才”,其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可想而知了。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制定了好的政策并不是完满的到达了终点,在这项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难免“权利之爪”显现其中,这就需要各部门同时协调配合,严格逐一审核,确保其真实性、公开性、透明性。并且,各大高校应正视其中所存在的差距,做好对录取的贫困地区学子的心里辅导工作,令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使其身心健康的开始学业。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