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回收,不仅能减少浪费,更能缓解垃圾围城窘状。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就被确定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然而效果至今都不明显。
试点城市尚且效果不明显,更何况其他城市?有人就此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一些群众素质偏低。事实上,经过多年宣传,城市居民普遍接受垃圾分类的理念。但是不少市民却发现,即使分类投放,有些垃圾车回收时却是“混收”。如此一来,分类投放还有何意义?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一个环节滞后都会带来整个系统的运行难题。有地方曾表示,正是因为垃圾分类不严格,分派不同车辆浪费油钱才混收的。但是反过来说,市民分类不严格可加强宣传,逐渐改变,但如果相关部门都直接“倒退为零”,那么跨出一步的市民也必然倒退。
笔者认为,让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和意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垃圾后续处理的硬件支撑,“软件”再好,也终会“疲软”。应加强各分类环节的硬件建设,比如厨余垃圾、废旧电池等不同垃圾的专项处理设备,建立大型分拣中心等,没有这些硬件支持,分类垃圾筒就只是个好看的摆设,没有实质的意义。
再者,可对垃圾分类表现良好的家庭给予适当奖励,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过去人们习惯于积攒纸箱、水瓶等废品变卖,现在废品回收价格不高,却占用生活空间,因此人们普遍直接丢弃可回收废品。有关部门可适当提高可回收废品价格,完善回收体系,提高人们“囤”废品的积极性,保证废旧纸张、水瓶等废品的回收利用率。
小垃圾考验政府大智慧。只有长抓紧抓,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找出问题的症结,建立有序的垃圾处理体系,制定更合理的操作办法,才能让垃圾顽疾得到良好治疗。(经济日报记者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