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枪手”是怎样炼成的?

2014年06月10日 09:09   来源:光明网   汪昌莲

  北京某高校的大一学生小林原本想找一个兼职工作,但在中间人的怂恿下,他成为了高考替考队伍中的候补队员。他参加了三次考前测验,以证明自己是否拥有拿到那1万元替考定金的资格。而如果最后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他最多可以拿到5万元的报酬。尽管有号称是“考生家长代表”的人物承诺风险几乎为零,但恐惧让小林最终放弃了替考。(6月9日《北京青年报》)

  与往年一样,今年的高考为了防止舞弊,全国各地依然是“奇招”频出,再创“史上最严高考”。尽管如此,高考作弊行为还是有禁不止。此前据媒体报道,6月5日,18名大学生跨省当“高考枪手”,被济南警方一锅端。特别是,北京大学生小林虽然最终良心发现,毅然放弃了替考,但此前某地在学校对小林等“枪手”进行严格训练,再次表明,“枪手”替考现象,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团伙化、腐败化的趋势,尤其令人震惊。

  一场高考要涉及教育、招生、公安、学校等多个部门,所以,高考也设计了很多监控的环节,体检、报名、准考证、身份证、学生档案、电子档案等等。一个“枪手”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能够突破这些严密的环节,最终完成替考?事实上,“枪手”这种直接的替考形式,在手段和形式上是非常低级的、原始的,在现今各级政府越来越强调高考纪律、打击高考舞弊的情况下,它还有市场,如果没有既能一掷千金又能手眼通天的家长配合,如果没有教育、公安等部门“内部人”的一路绿灯,要想进行这样规模、程度的“枪手”替考,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比如,在黑龙江、河北等地,老师、家长结为利益联盟,学校居然成为培养“枪手”的训练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号称是“考生家长代表”的神秘人物,承诺“枪手”风险几乎为零。可见,“枪手”真正的源头,仍然来自于监管漏洞,而少数替考的大学生,仅是高考舞弊的一枚棋子罢了。也就是说,高考“有病”,该“吃药”的是相关监管部门,而不是大学生。俗话说:“治标先治本”,应从源头抓起,看谁在花大价钱雇用“枪手”,谁帮助这些“枪手”获得进入考场的证件,一切还有待有关部门的调查,并依法严惩。

  因此,“枪手”训练有素,年年都杀“回马枪”,值得各地警醒与反思。首先,不能满足于对被抓“枪手”的查处,应就高考作弊事件展开彻底调查,不仅查今年,而且追查历年高考,对参与高考作弊的人,一律依法严惩,坚决破除高考作弊这个潜规则。更重要的是,“枪手”团伙化,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应为高考制定一部比较全面的法律,对高考的命题、考试、录取等方面的诸多事项予以全面细致地规范,以遏制和杜绝作弊和不公平事件的发生。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