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牵动人心,政府部门只有履行好综合管理的职责,才能还群众一汪碧水
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饮水安全却不一定能“自知”。日前,因长江水源出现异常,江苏靖江一度暂停供水,出现了商场超市饮用水被抢购一空的场景。这是近一个月来,继兰州、武汉之后媒体报道的第三起饮用水安全事件。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日发布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4)》显示,水污染已成为中国三大水问题之一。其中,在饮水水源安全问题上,状况不容乐观,安全更牵动人心。
解决好饮用水安全,其重要性不必多言。微博上曾有“随手拍水污染”活动,五颜六色的河水让多少人触目惊心。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专门来到自来水厂了解供水安全等情况,提出要把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可以说,重视饮水安全就是重视民生,维护饮水安全就是维护群众利益。
2010年福建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流入汀江,2012年广西龙江突发严重镉污染,2012年山西长治苯胺泄漏导致河水污染……梳理近年来出现的饮水安全事故,一个共同特点是,工业企业成为重要的污染源,地方政府在处理时却往往表现欠佳。4月份兰州的自来水苯超标事故,水道竟紧邻几十年前发生泄漏事故的污染物残留区;2005年吉林石化车间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时,沿线城市处置时的拖沓也曾遭到舆论质疑。
这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什么无法有力处置、不能更好作为?有人说,这是因为地方政府有“难言之隐”——许多污染隐患关乎地方的财政命脉,涉事企业具备更高的行政级别,动真格需要非凡的勇气,才能克服各种掣肘因素。也有人说,饮水安全问题背后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一方面,长期以来化工企业布局不尽合理,但调整却非朝夕之功。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原来的城郊升级为城区,居民区不得不在工业区见缝插针,遥遥相望变成了毗邻而居。
这些解释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应成为忽视饮水安全的理由。我们要看到,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观念不断增强,对于饮水安全的要求水涨船高,这方面的些微瑕疵,都有可能演变为社会问题;更要看到,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实事,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理应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由于饮用水具有准公共品的特征,即使饮用水的生产、流通进入了市场,政府管理也绝不能缺席。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在供水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忽视其公益性质的倾向。兰州的自来水出现问题后,当地政府就承认水务公司“合资后确实存在监管不够到位的问题”。当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生产者分离时,清晰界定责任边界非常重要。即便是供水企业严格控制水源质量,水质安全也有可能在其他环节受到威胁,政府作为综合管理者的角色不可或缺。
饮水安全的重要性说了很多很多,可保护工作做得远未到位。保护饮水安全,还民众一泓清泉,还需要更多雷厉风行的行动。从大的方面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和工业布局更趋合理,将助力治理环境污染。对于保护水质,这是治本之策。从短期看,政府切实履行公共服务提供者、公共产品质量监督者的职责,做好对各种污染物的管理监督,强化水质监测、及时发布信息,才能把好饮水安全的总闸门。
百姓不可一日无水,不能总用嗅觉和味觉为水质把关。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目前,清洁水行动计划箭在弦上、中央财政安排的700多亿元水利投资逐步到位,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国家行动”,定能还群众一汪碧水、一泓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