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老友聚会。对我们这群少年时代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建立了深厚革命友谊的小伙伴来说,当年那些值得纪念的比赛、那些出了各种幺蛾子的对局,总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话题。
然而,这次例外。
那天,话题的中心是现在小朋友的赛制:一天五轮,每盘棋每人的基本时限只有45分钟,一场市级赛事只消一个双休日就game over(比赛结束)了。如此快到可怖的节奏,摆在当年,简直和快棋赛的节奏差不离了。这一天比下来,与其说是智力竞技,大概不如说是体能比赛了吧。已是教练的老友无奈地说,一两个礼拜一场比赛的节奏太拖沓了,这年头谁不忙呢?
师妹叹,哪里还有长考的快乐。在还没有实行限时制的年代,长考不仅是稀松平常的事,而且成就了棋史上不可或缺的轶闻。1858年12月,国际象棋史上最出名的一场“无冕之战”在巴黎揭幕,美国天才摩菲挑战德国棋王安德森(两人分别是国际象棋界第二个和第一个非正式世界冠军)。据记载,第三盘弈至中局,局势错综复杂,摩菲用了10个多小时长考一步棋,裁判都换了好几茬,他还沉醉在棋局中。这种长考的享受,大概只能如李宗盛歌中所唱,“没见过你的不会明了”。
当然,更不要提封棋的传奇了。过往聚会最经典的回忆是,某年某月某一天,赛至残局突然断电,破天荒地封了棋,局势落于下风的那位连夜拆棋,终于找到了弈和的可能性。原本占优势的那位,直到多年后才知道当年是如何被翻盘的。那种通宵拆棋的全神贯注,以及豁然开朗的成就感,在如今的快棋中还能找到吗?
很久没有关于国际象棋的大新闻了。现在的人们,最熟悉的国际象棋高手,恐怕已不是哪位特级大师,而是电脑“深蓝”。国际象棋的信息博弈程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计算机以人工智能挑战人类智慧。然而,有一些不可言说的棋艺恐怕是机器们学不会的:比如,大局感;比如,棋局的节奏。只是在快棋年代,这些妙处人类自己还能享受吗?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