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师难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2014年04月14日 10:20   来源:东方网   汪长纬

  如今许多新建高校越来越重视培育和凝练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大学精神,这也许跟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有密切关系。但是,大学精神的培育、养成、凝聚和提炼,并且使之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和师生的价值依归与精神指南,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实践的不断磨砺与检验。

  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一所大学的精、气、神,是一所大学的抱负和宗旨,也是一所大学的个性与特色。当然,大学有共性,大学精神也有共性,比如尊崇科学,追求真理等等。但每所大学又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有各自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所以,不同的大学又有体现自己个性与特点的大学精神。

  人们熟悉的清华大学精神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与奠定了清华校格的老校长梅贻琪不无关系。北京大学自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后,即“依各国大学通例”,逐步形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故而在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殁世后,就有了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著名碑文。中山大学则以孙从中山先生的寄语“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为本校精神;卓越的科学家、当代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就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就倡导王阳明的求是精神,并确定以“求是”两字为浙大校训,即浙江大学精神。由是观之,无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学精神,都与学校的文化底蕴紧密相关,与学校的大师、名师和远见卓识的主政者紧密相关。仅以北大而言,如果没有蔡元培,没有王国维,没有陈寅格,或许就没有后来闻名遐迩、影响深远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著名北大精神。

  梅贻琦先生1931年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一些著名高校的大学精神可以看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所谓大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大师的精神、名师的精神。换句话说,一所没有大师、名师的大学,也难说会有真正的大学精神。如今不少高校都以“厚德载物”、“求实创新”为大学精神,恰恰表明那里很可能缺少真正属于自己个性与特色的大学精神,不过东施效颦而已。所以,要培育和凝练大学精神,真功夫要下在破除大学的官本位和行政化上,下在营造能够孕育大师、名师的良好学术环境上,否则,即使挖空心思拼凑出所谓的大学精神,也是徒具形式而已。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