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一个时代的见证

2014年01月13日 09:13   来源:中国网   王晋

  大风浪里来的人,有时倒在波澜不兴处。2004年11月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离世,一年多以后,一辈子冤家、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尔-沙龙中风昏迷,很快“被宣布”政治生命结束.2014年1月11日,昏迷了8年的沙龙终于走完了生命的历程。冥冥之中,好似自有某种注定。

  沙龙的去世起举世瞩目,说老实话,有点牵强。毕竟这位“老一代政治家”,从2006年就已经事实上卧于病榻,失去了知觉,被官方宣布“脑死亡”。但是八年后,当沙龙真正去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整个世界还是为之震惊,毕竟,沙龙象征着一个时代,他也开创了以色列的一个时代。

  沙龙出出生在当时还处在英国殖民托管之下的以色列,父母都是20世纪“回归”的俄罗斯犹太人。在当时的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宗教属性,即犹太属性,并不明显,人们更希望自己被称为“希伯来人”,以区别旧有的宗教性的犹太人。沙龙就是成长在这样的世俗文化氛围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后来沙龙一生务实、强硬、嬗变的人格特点。

  沙龙的一生见证了以色列的成长。当沙龙幼年时,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同阿拉伯人的矛盾已经不断激化,双方的冲突也愈演愈烈,只是在二战的阴影之下,英国人的军事管制以及铁拳压迫,使得当地保持了表面上的政治平静,不过在社会深处却是暗流涌动的危机。

  沙龙在14岁时就参加了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 从1947年起,沙龙出任 “哈加纳”的教官,开始其军人生涯。很快,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沙龙作战英勇,从基层的士兵做起,随后数十年,一直官至军区司令员,成为了以色列家喻户晓的大英雄。不过由于在战场上的骁勇,以及对付阿拉伯人的残忍,也被阿拉伯人视为恐怖的化身。

  在军事领域,至今为止以色列出现过两个军事英雄,一个是著名的“独眼达扬”将军,另一个就是沙龙。同达扬相比,沙龙明显“太嫩”,当达扬已经统领以色列全军时,沙龙还是一个军事将领而已。不过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保守以色列舆论质疑的达扬开始淡出军界,而其继任者正是沙龙。在此次战争中,沙龙率部勇敢穿插,打破了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的部署,为以色列最终赢得战争立下了传奇的功勋。

  沙龙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向北攻打黎巴嫩,以此扩大以色列的安全纵深;向南推动约旦河西岸的控制,希望扩大以色列的防御空间;向西力促加沙地区犹太人定居点的建设,以此将未来以色列安全的筹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说,以色列今天的疆界,以及今天巴以和谈的诸多关键性障碍,很多都有沙龙的功劳。

  在以色列特殊的“军政换位”的政治系统下,许多军人都在退役之后成功的进入了国家政治系统,成为了政客。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沙龙退役,并加入了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进入政坛的沙龙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猛打猛冲”的军人作风,在政界不断掀起各种风暴。沙场从政后,跟着不断胜选的利库德集团,担任过许多部长。虽然职务繁多,但是任职期间,沙龙所有的行动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最大限度的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和既得利益。

  沙龙曾一度反对巴以和谈,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1998年,以色列在由工党巴拉克领衔下同巴勒斯坦在美国签署了《怀伊备忘录》,和平形势一片大好。然后由于沙龙的强烈反对,巴以和谈陷入僵局。2000年9月,沙龙强行进入有争议的圣殿山地区,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因提法达”(大起义)。

  乱局之中,期待安全的以色列人,将强硬著称的沙龙送上总理宝座。不过强硬的沙龙和他的“以暴制暴”的政策并没有奏效,在频发的巴勒斯坦“人体炸弹”事件面前,沙龙也不得不改变做法,寻求现实的妥协。2002年12月,沙龙甚至首次提出一项巴勒斯坦建国方案,同意巴有条件建国。这对于一向“又臭又硬”的以色列右翼来说,绝对石破天惊。

  更为剧烈的变动在随后数年发生,随着巴以和谈的僵局继续,2005年8月以色列政府不顾国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正式启动单边行动计划,从而结束了以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但这一举动最终引发了利库德集团的分裂。作为该党的创建者之一,沙龙毅然决定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新党“前进党”。今天以色列政界耀眼的明星,如“美女政客”利夫尼,“影星政客”拉皮德,都是脱胎于“前进党”的政治遗产。

  沙龙创立“前进党”后不久,即中风入院,随后不久便不省人事,“脑死亡”也接踵而来。随后的八年中,沙龙基本上都在依靠各种仪器维持生命。曾经的叱咤风云的大英雄,也终究敌不过岁月无情。

  2006年之后的以色列,修筑了高高的隔离墙,购置了更为先进的防空拦截系统,曾经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都被拦在了高高的围墙那边,而向以色列发射的火箭弹,则都大多数被以色列防空系统拦截。以色列的固若金汤,加上以色列80后、90后出生的,没有经历战火的年轻一辈,使得以色列变得更为开放,也更为安宁。

  许多以色列人已经忘记了战争,当2006年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失败之后,以色列年轻人都为那些在战场丧命的年轻士兵而惋惜;2008年铸铅行动,以及2012年底以色列大兵云集加沙时,以色列国内虽然依旧“壮志豪情”,但是以色列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睚眦必报”的以色列。

  今天的以色列人,大屠杀只是过去的历史,而不是切身的回忆;曾有的阿以战争,只是遥远的史诗,而不是残酷血腥的现场。人们更愿意宽容的生活在这个国家里,每天工作,下班之后去酒吧或者餐厅小聚,周末一起愉快的度过安息日,平静而悠闲。所以,“将军政客”已经风光不再,内塔尼亚胡这样的“老江湖”也就能连连“坐庄”,而拉皮德这样的“明星”也能风风光光的指点江山。

  沙龙是一个时代,他成长与以色列艰苦的立国年代,经历过以色列血腥的战场搏杀,见证过冷战结束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进程的起起伏伏。沙龙的逝世,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曾经非此即彼,势不两立的“零和时代”,也终有一日成为历史。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