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会自动到来吗

2013年09月27日 07:17   来源:人民日报   廖海亚

  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理论描述,最著名的当属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倒U形曲线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阶段,收入分配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收入分配无大变化;到达经济充分发展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倒U形曲线假说”还被用于解释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等多个领域中的现象。

  该假说是通过对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19世纪中下期以后的收入分配资料进行分析而提出的,但一直存在争议。接受这一假说甚至将其看成一种经济规律的人认为,应相信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作用,收入不平等问题应通过经济发展由市场自己解决。他们反对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过多的干预。质疑或反对这一假说的人则认为,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使得仅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必须依靠国家之手进行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从扩大到缩小的拐点并不存在。

  那么,究竟怎么认识“倒U形曲线假说”呢?从各国发展实践看,虽然很多国家的情况是符合这一假说的,但“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表明,这一曲线并非必然出现;从符合这一假说的国家来看,事实上存在或大或小的外力因素促成拐点的到来,拐点并非自动出现;而且,出现拐点的国家在拐点到来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并不一致。

  对于多数国家来说,在总体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前,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的是效率,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实属正常。这个时候如果过分注重缩小收入差距,就可能影响整体收入提高。但当整体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收入差距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缩小收入差距的强烈需求和社会压力,同时也具有了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所需要的经济基础。所以,这个时候许多国家会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并以此为经济继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所以,那些符合“倒U形曲线假说”的国家并非经济发展本身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倒U形”,而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主动调整政策促成了“倒U形”的出现。如果没有人为的主动调整,收入差距就有可能继续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倒U形曲线假说”是经济规律,不如说是社会规律。

  “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体量较小,特别是其政府在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方面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因而收入分配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的“倒U形”。这也反证了政府适当干预的重要性。

  由于这一曲线的出现并非经济规律,坐等拐点到来的思想显然缺乏理论支撑。即使拐点会自动到来,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到来呢?实际上,不同国家出现拐点的时段并不一样。如果一味坚持认为还没有达到拐点,被动等待,实质上就是放任收入差距继续扩大。那样的话,有可能拐点还没有到来,社会矛盾就已经恶化。

  所以,“倒U形曲线”是部分国家的特定历史现象,并非经济规律,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干预作用下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期图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来缩小收入差距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依此类推,对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等众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任由市场进行自发调节,而必须主动作为,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制定相应政策,对市场失灵进行纠偏。这不是对市场机制的破坏,而是用“看得见的手”促进解决“看不见的手”带来的负面问题,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